专栏名称: 龙语天下事
用质朴文字,记录时代脉搏;用历史视野,看世事沧桑;用独立思考,写原创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龙语天下事

深度思考 —— “易货贸易”与“去美元化”......

龙语天下事  · 公众号  ·  · 2024-06-16 21:14

正文

在电影 《战争之王》里, 有这么一段情节, 尤里卖枪给毒贩,毒贩没有给他现金,也没有给他海外账户付款,直接用了 6 千克 A 货。

一开始 尤里当然是拒绝的,不过双方拔枪之后,尤里吃了亏。本着好汉不吃眼前亏的原则,收下了这些货。 到后来居然也兑现了,效益也不错。

这就是比较形象的 “易货贸易”。

我上次写了关于华为牛肉的易货贸易之后,很多读者给我留言,说传音手机也在干倒腾咖啡的买卖,中国的手机卖过去,对方没有外汇支付,就拿咖啡来抵债。

符合抵债需求的东西,其实无外乎矿产资源(包括石油等)、大宗农产品(比如牛肉、咖啡、红酒、水果等等)。只要你规模够大,可以持续供货,产品质量也符合标准,在国内是不愁卖的。

国内市场这么大,整体来说,只有卖不出的价格,没有卖不出去的货。

更何况,外汇短缺的国家,必然也会伴随着很多产品过剩(美元紧缩周期),比如阿根廷的牛肉就过剩,拿来冲抵账款的时候,因为对方需要在国内变现,必然有成本,所以一定会有一个合理的折扣。

问题来了,易货贸易当然是一时应急,迫于无奈之举,但凡外汇来往正常,其实大家都不愿意这么干的。

但是世界的奇妙之处在于,一件事再不合理,只要持续一段时间,它就形成了一条可靠的食物链(或者说产业链),拥有了自我的生命力。

简单地说,易货贸易,它也是可以持续下去的,甚至于,它想停下来,都很困难。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某个手机品牌厂家,在非洲收购咖啡,用于对冲汇率风险,就是卖出了手机,得到了当地的货币,但是没法换美元回来。当地的货币,又不是很稳定(相对于美元制造的巨大波动),那么就买咖啡豆,然后卖回中国来,在中国变成人民币。

这个过程,当然不如收人民币或者美元这种硬通货方便。不过,既然干了,就得干好,你得养一一些人,负责咖啡品质把控吧?你得养一些人,负责交易和物流吧,咖啡到了中国,你得负责批发给下家(包括超市、咖啡连锁店、咖啡批发市场等等)。

简单地说,你从国外拿回了大宗商品,回到国内成了供应商。

供应链要求,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稳定,我作为下游,从你这里买到了价格优惠,质量过关的咖啡,但是你得保持供货的稳定性,不能说最近国际美元吃紧,你就卖咖啡,过一阵,美元宽松了,你就不供货了吧!

你得给你的下家承诺,保质保量,还得稳定供应,甚至还得签订长期供货合同,否则,谁愿意和你合作呢?你不能持续稳定供货,一开始人家就不会选择和你合作。

也就是说,你通过易货贸易,既然拿了货物,成了供应商,除非破产,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供货商你得做下去。起码从你卖货的第一天开始,你就得给合作伙伴,吃一颗定心丸,承诺可以持续供货。

三天两头断货的供应商,从一开始就不可能有大客户合作。或者说,人家和你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你得保证长期供货下去。

这就形成了著名的 “路径依赖”,也就是说,不管国际美元外汇充裕不充裕,一旦做了“易货贸易”,下海容易上岸难。对方国家希望你能够持续拿货,毕竟找个大客户持续买货并不容易。养活一批员工,负责选品、质控、物流、批发等等,不能随随便便就把这帮人裁员了(可持续盈利的部门,不太可能会裁)。下游客商,一旦和你合作了,你又不能随随便就断供。

一旦跨入了产业链供应链的一环,那就不是公共的那地方 ,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很多合作伙伴关系,更像是婚姻关系,离婚代价不低。

更不要说,做生意的过程中,还有一些灰色的 “回扣”之类的暗箱操作。比如,人家卖家,也主动给操盘手一点好处的,毕竟都希望生意可持续。这些人,也会主动利用自己的资源,把这个生意可持续下去。

美元制裁越凶狠,大家没辙只能易货贸易,但是易货贸易一旦形成,就算美元宽松了,大家多半也要把生意做下去,甚至沿着原来的路径做下去。虽然比不上 “百万漕工衣食所系”,但是只要不亏损,基本就正常运行。

反过来,易货贸易形成习惯了,国际贸易对美元的依赖性,其实是大幅度降低的。中国人善于记忆,对于伤害过自己的事情,都有强烈的警惕性。很多小国家,实力太弱,面对强大的美元,自然没法反抗,比如当初想摆脱美元的萨达姆,老早就被干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