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氏为什么没有“王、谢”家族名气大?
庾长仁与诸弟入吴,欲住亭中宿。诸弟先上,见群小满屋,都无相避意。长仁曰:“我试观之。”乃策杖将一小儿,始入门,诸客望其神姿,一时退匿。
【译文】
庾长仁和弟弟们过江到吴地,途中想在驿亭里住宿。几个弟弟先进去,看见满屋都是平民百姓,这些人一点回避的意思也没有。长仁说:“我试着进去看看。”于是就拄着拐杖,扶着一个小孩,刚进门,旅客们望见他的神采,一下子都躲开了。
这里讲的群小,谓社会地位卑下的人们,一般指名门望族以外的庶民。
庾长仁即庾统,少有令名,司空、太尉辟,皆不就。调补抚军、会稽王司马,出为建威将军、宁夷护军、寻阳太守。年二十九,卒,时人称其才器,甚痛惜之。子玄之,官至宣城内史。
01 门阀制度萌芽、形成与衰落。
于东汉,形成于曹魏,发展于西晋,到东晋其势力已达顶峰,至南朝门阀制度逐渐走向下坡路。隋朝建立科举制,门阀制彻底崩溃。
在曹魏西晋时,王谢袁萧四大家族的地位并不高于其他士族,有的甚至尚未进入士族行列。
但由于王、谢官位的上升,才被列为门阀;晋明帝的世子妃庾文君因晋成帝只有四岁临朝听政,庾氏家族开始以外戚身份崛起。
之后庾家没落,让出来的空位,经过几番权力斗争,最后的赢家桓温,得到了荆州刺史的位置。
东晋进入桓氏时代由于梁末侯景之乱对南朝士族予以沉重打击与门阀士族自身的腐朽,四大家族及其他士族逐步走向没落和衰亡。
02 “庾”家也曾风光无限,却为何不为人知?
东晋历史上,如果提到“王、谢”家族,大多数人会点点头说“有印象”。
如果提到“庾”家,则会茫然地摇摇头说“不太清楚”。
其实庾氏家族,也曾经在南方大地风光无限,和“王、谢”一样炙手可热。
然而转眼就断崖式地下滑,此后更是一蹶不振。
最根本的原因是:庾氏的几个领军人物都过早去世,如流星一样划过。
03 庾家曾经控制了大半个东晋。
340年庾亮死后,他的四个弟弟,除一个比较平庸外,其他三人都担任了国家级或者省级高官,权势熏天。
在中央:庾冰任扬州刺史、中书监、都督扬州等三州诸军事。与何充相当于国务院的两个总理,但他同时兼“省长”和三个“大军区”负责人;
在地方:庾翼接替了庾亮的位置,任荆州刺史,都督江州、荆州等六州诸军事,镇守武昌。不仅是“省长”,还兼任六个“大军区”负责人。
庾怿为豫州(今河南等地区)刺史、监宣城等四郡军事;相当于“省长”兼三个“小军区”的负责人(他两年后就死了)。
整个长江中游、下游几乎全在庾家的“手心”里,史上只有王导、王敦共同掌权时可以媲美。只有一个江州(今江西等地区)刺史的位置,留给王允之,算是给王家一点面子。
04 庾家为什么能够权倾朝野、煊赫一时呢?
第一,两个人确实才干卓绝,鹤立鸡群。
他们上任时,庾冰45岁,庾翼36岁,都长得帅气。无数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说:这是“太子党”,哪里有水平。但他们不是靠脸蛋、也不是靠大哥,完全是靠本事吃饭的。
庾冰在建康工作不分昼夜,大量提拔人才。一改王导晚年沉闷的局面,官僚们不敢再喝茶、聊天混日子了。大臣们都称颂他是锐意进取的改革家;庾翼在荆州尽心尽力,一切井井有条。老百姓拍手欢庆说遇到个“好官”。
第二、在政治斗争中,站对了队伍。
两年后,东晋的第三任皇帝成帝司马衍突然病重。他5岁就即位,做皇帝的时间并不短,有17年;但很年轻,才22岁。
司马衍有两个儿子,实在太小,还在襁褓之中。
庾冰说:国家艰难,应该立长者为君。我主张成帝的同母弟弟司马岳即位。
何充说:父传子承,怎么能破了千古规矩,当然立儿子为帝。
他们两个人说了不算,要“大老板”点头。成帝躺在病床上气息奄奄,最终说:听庾冰的吧。
不久就闭上了双眼。于是21岁的司马岳即位,是为康帝。
一个月后,康帝任何充为骠骑将军,兼徐州刺史等,镇守京口。原来的徐州刺史蔡谟升为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司徒,调到了中央。
何充因为站错了队伍,知道前途难料,不如到地方上去韬光养晦。
庚氏转眼失去了大权
05 家族败落的重要原因。
庾氏兄弟又有权,又是做实事,声望日隆。然而政治斗争如同夏日的天气,艳阳高照转眼就暴雨如注,无规律无寻。他们做了两件事,看不出有什么失误,没想到成了致命的败招。
第一、远离中央到地方上去。
庾翼有个梦想,就是完成大哥未竟的事业:北伐。恰巧此时,后赵有个将领投降。庾翼心动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他带兵进驻襄阳,在众多将士面前,弯弓射箭,说:我这次北伐如同射出去的箭一样,绝不回头。
三发竟然三中,全体官兵高呼,士气大振。
庾翼的北伐,一直是屯兵襄阳,只是有小胜,并没有太大作为。此时,庾冰向朝廷打报告,请求离开中央,到地方上去支援弟弟北伐。他担心庾翼的大军一动,后面的粮草供应不上。
大臣纷纷挽留,说:建康正步入正轨,离不开您。
但庾冰反复请求,康帝见他心意已决,只好下诏,让他任江州刺史,都督荆州、江州等七州军事。(此时江州刺史已换了三人:王允之、王羲之、褚裒)
中央缺了一个人,在京口的何充又调了回来,都督扬州等诸军事,兼扬州刺史,录尚书事,顶替了庾冰的位置。
第二、站错了队伍。
又过了两年,到了344年,令人吃惊的是:只有23岁的康帝也病倒了,同样是生命垂危。
庾冰、庾翼和以前的想法一样,立长者为帝,选中的人是会稽王司马昱(晋元帝司马睿幼子,25岁);
何充也和以前一样,主张父传子承,立康帝儿子,两岁司马聃(dn)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