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卓别林的转型之作《凡尔杜先生》遭遇到商业市场和主流影评的双重冷遇。虽然后来时代证明这是一部足以被写入影史的杰作,但当时的卓别林却实实在在地陷入到电影生涯的低谷,蛰伏了5年的时光。
1952年,《舞台春秋》横空出世。这是一部卓别林仅花数周时间即完成拍摄的作品,却重现了其当初殿堂级的票房号召力和如潮好评。
观众纷纷感叹,「熟悉的卓别林又回来了」!
《舞台春秋》剧照,“流浪汉”扮相的卓别林
《舞台春秋》是卓别林最后一部以「流浪汉」形象示人的电影。
小丑卡尔费罗曾是舞台上耀眼的明星,但随着时间流逝,那些一再上演的喜剧桥段已变得陈腐单调。年岁见长的卡尔费罗无法再逗乐观众,他失业了。
《舞台春秋》剧照,对观众的阙如有严重心理阴影的卡尔费罗
失业后的卡尔费罗沉溺酒精、独自租住,某天偶然救起了一个试图自杀的年轻女人泰丽丝
。泰丽丝曾是一个芭蕾舞演员,后来因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不再跳舞,甚至因此丧失了行走的能力。
卡尔费罗有感于泰丽丝灰暗的人生态度,开始给予其悉心照顾,两人互诉衷肠,关系也发生着微妙变化。
《舞台春秋》女主泰丽丝
卡尔费罗在帮助泰丽丝恢复身体的过程中也曾重操旧业,但反响平平。泰丽丝向卡尔费罗反复讲述自己喜爱的男人,这也让卡尔费罗心生忧虑。
因为年龄的关系,卡尔费罗不想再“纠缠”泰丽丝,以免“毁掉”后者的人生。而泰丽丝的心也开始在自己所爱的年轻男人和卡尔费罗之间摇摆不定……
泰丽丝是否能够克服自己的心理疾病,重回舞台呢?
她和卡尔费罗最后能在一起吗?
卡尔费罗能在舞台上重现自己当年的辉煌吗?
卡尔费罗与卧病在床的泰丽丝
从剧情介绍看,我们可能首先认为《舞台春秋》是一部人物和情节都限于程式化的「情节剧」。
当我们暂不考虑卡尔费罗的年纪,那么《舞台春秋》的故事像极了一对男女在经历物质、精神危机和他人情感诱惑下的爱情电影。
而如果
带着对情节剧(melodrama)的期待来看本片,片中男女主角的关系和各自的命运,都将使我们陷入到持续的感动中
。
《舞台春秋》剧照,卡尔费罗与泰丽丝拥抱
情节剧式的「感动」,这也是大部分观众给予《舞台春秋》高评价的原因。
但
这样的「感动」也许是对卓别林这部杰作的亵渎。
这也许是我们最该看这部杰作的原因——乍看之下情节剧化的电影,其实是
「伪情节剧」式的。
卡尔费罗这一形象本身的暧昧,还有影片情节的推进,是我们仅仅看影片简介感受不到的
。
《舞台春秋》中陷入沉思和恐惧中的卡尔费罗
《舞台春秋》拍摄完成后不久,卓别林即受到臭名昭著的「麦卡锡主义」的迫害,电影被禁,本人也不再被允许入境美国。卓别林后来选择定居瑞士,直到去世。
《舞台春秋》因此成了卓别林最后一部美国电影
。
20年后《舞台春秋》在美国解禁,一举获得奥斯卡
「剧情片最佳原创配乐奖」,这也是卓别林在终身成就奖之外,所获得的唯一一座奥斯卡。
仅凭音乐,《舞台春秋》就值得一看。
《舞台春秋》剧照,“戏中戏”的拍摄现场
除了引发我们对情节剧概念的思考、卓越的配乐,以及卓别林“流浪汉”形象的谢幕演出,对于默片影迷来说,还有一个不可不看的理由——这是巴斯特·基顿和查理·卓别林在电影中的唯一一次同台亮相!
卓别林与巴斯特·基顿,两位默片大师的唯一一次银幕合作
本周五晚,《舞台春秋》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