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和诺贝尔奖,差的可太大了
有句“龙生九种,种种个别”的俗话,形容虽出自同门但秉性各异。但也没有各种诺贝尔奖之间的差异大。
诺贝尔奖中靠谱的是物理、化学、医学或生理学奖这三大科学奖,其得主的工作以及质量几乎无可非议,不容质疑。如果说刚开始的时候还存在过一些问题的话,到了战后这三大科学奖就完美无缺了。除了偶尔出现把物理奖颁给化学项目,把化学奖颁给物理项目的乌龙之外,一般就只能抱怨一下“那个人为什么没有拿到诺贝尔奖”,而绝不能抱怨“这个人为什么拿到了诺贝尔奖”,诺贝尔科学三奖就有这么高的权威性。
相对于严格的自然科学来说,所谓“文无第二”的文学奖扯皮的时候就比较多,但基本上授奖理由也都说得出一个六,而且大家也都还肯接受。所谓“文学欣赏能力”其实是一种“皇帝的新衣”。绝大多数人根本弄不懂,既然某某某得到了不是花钱买的“诺贝尔文学奖”,不跟着胡乱吹捧几句有点暴露无知,所以每次公布了文学奖之后,总有一大堆很了解得主的人出来向大众宣传得主,其实在那之前几乎都没听说过得主的名字。真正有名的都不容易拿到文学奖,比如日本的村上春树,可能是怕发了以后被人批判,因为读他的人真的不少。“拳打不识”才是正道,特别是对于文学这种无法评价的玩意儿。
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经济学奖其实不属于诺贝尔奖,是混进来跟着沾光的。他的正式英语名称是“Swedish National Bank's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瑞典国立银行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纪念经济科学奖)”,1968年才因为瑞典国立银行成立300周年而设立的,原来没有的。虽然颁奖的瑞典皇家科学院和诺贝尔财团认可,也和其他奖在一起发,但诺贝尔家族以及颁发文学奖的瑞典文学院从不认可这个“诺贝尔经济学奖”。
日本人到现在也拿了不少诺贝尔奖,但从来没有拿过经济学奖,而且他们也不指望拿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只授给美式经济理论,而日本并不太接受美式经济理论,所以他们就拿不到。
其实诺贝尔经济学奖没什么意义。只要这么看就行了:如果诺贝尔经济学奖真的有用,出过最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的美国就不需要特郎普这么一个总统了。诺贝尔奖得主解决不了美国的经济问题,只能靠特朗普在边界上筑墙或者逼人在美国投资才能够解决。
但无论如何,美国的经济学家们也还是在很认真的做事情,虽然没有什么用。他们不用害怕为某个基金站台而被愤怒的观众围打。也不会和小三为了一幢赠与的房子而打官司。
最糟糕的诺贝尔奖是诺贝尔和平奖,经常在表现“弱智无下限”这个残酷的真理。
来看几个例子:
举世公认的和平主义者,印度的圣雄甘地5次进入最终候选人名单,但最终因为要照顾英国人的感情而没有能够获奖。
1973年和平奖授予了美国的基辛格和越南的黎德寿。黎德寿拒绝这个奖,随之北越的坦克攻入南越的首都西贡(现在的胡志明市)。
1994年的诺贝尔和平奖给了巴解主席阿拉法特、以色列总理佩雷斯和拉宾,当然大家都能看到现在那儿到底怎样了。
领完了奖接着打就是
如果说给巴以授奖是授予希望,“授予希望”的顶点是把2009年的和平奖授给了刚上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唯一的结果就是使得奥巴马后来在2013年9月12日以“美国不是世界警察”为理由而拒绝对叙利亚进行警告过的打击,听任叙利亚的阿萨德政权使用化学武器。
领奖的黑炭头一脸懵逼
就在前一天,英国牛津市刚刚撤销了昂山素季的荣誉市民称号,因为这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在缅甸搞种族清洗。
说好的和平哪儿去了?怎么玩起种族清洗了呢?
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更是登峰造极,整个成了“反和平奖”。
2017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一个叫“国际废弃核武器运动”(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Abolish Nuclear Weapons ,ICAN)的NGO组织,以表彰其“为引起对使用核武器带来的人道主义灾难后果的关注而进行的工作,以及为达成禁止类似武器的协议而做出的开创性努力”。
诺贝尔委员会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核武器风险越发严峻的世界里,一些政权已经开始将核武器现代化,越来越多国家试图获得核武器,带来了实质性的威胁。
声明说,国际社会此前已经就生化武器等达成了限制性条约,但就破坏力更大的核武器,目前还没有类似的国际法律禁令。ICAN的工作填补了这一空缺。
这个ICAN是从1985年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的“国际防止核战争医师组织(IPPNW)”的维也纳支部发展起来的,当时国际防止核战争医师组织的获奖理由是“让公众知晓了核战争的灾难性结果,反对增加核武器”。如果说那个理由还能够理解的话,今年的获奖理由就完全不对了,诺贝尔委员会要禁止核武器?
如果诺贝尔委员会要和平,就应该努力减少或者消除战争才对,而在现在的世界上禁止了核武器会带来什么?
二战之后,这个世界虽然没有完全和平过,始终有冲突和战争,有些战争的规模还很大,但确实已经70多年没有过世界大战了,考虑到一战和二战只相隔20几年,这个进步是巨大的。问题是这个进步并不是出自人类的良知,而仅仅是因为核武器。
从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之后1914年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大国间也没有过大的战争,人们把这个年代称为“英国的世纪”,另一个说法就是“不列颠治世”(Pax Britannica),意思是在英国武力保障下的世界和平。
在不列颠治世结束之后,又有什么“美利坚治世”(Pax Americana)的说法,还有不少信心爆棚的人在讨论将要到来的“中华治世”(Pax Sinica)。但是很扫兴地在这里说一句,既没有存在过美利坚治世,也不需要中华治世,因为毁灭性的热核武器在二战之后就一直制衡着大国之间的关系,使之不会走到大规模战争的地步,唯一存在的就是核子治世(Pax Atomica)。
太平洋战争末期美国在广岛和长崎使用的核武器的巨大杀伤和毁灭能力使得人们觉得核武器是一种违反战争道德的反人道主义的武器,一直有人想禁止核武器。但实际上正是核武器的巨大杀伤和毁灭能力使得人们和同样拥有这种武器的对手时必须谨慎行事,通过外交谈判来解决问题。在核均衡的环境中,双方剑拔弩张就只有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那一次,即便那一次双方的“剑拔弩张”也是表演的成分居多。
可以设想一下没有了核武器之后的世界,没有了同归于尽恐怖的人们会很容易地诉诸战争来解决问题。就像二战之前的世界那样,战争,甚至世界规模的大型战争也会因为屁点大的事而打起来,这已经不知道有过多少例证了。
主持诺贝尔和平奖的诺贝尔委员会是一群十分奇葩的人,他们的逻辑无人能够理解。他们只看到了核武器非人道的一面,却看不到正是因为有不便使用的非人道的核武器存在,人们才能坐下来讨论禁止其他的便于使用的非人道武器,比如生物武器、化学武器甚至子母弹和地雷问题,这是因为核武器使得常规战争次数在减少,规模也在减小的原因。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死敌在拥核之后的冲突烈度骤降就是一个例证。
2017年7月7日,联合国以122票赞成、1票反对、1票弃权通过了一个全球范围内的《禁止核武器的条约》。但是,包括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在内的大多数西方国家以及朝鲜、韩国、巴基斯坦、印度、以色列和日本根本就没有参加谈判,这就说明了问题。
所以说,今年的所谓诺贝尔和平奖,还不如说是秀出了诺贝尔委员会的弱智本色的诺贝尔反和平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