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伯凡时间
吴伯凡官方账号,分享吴伯凡老师的真知与洞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河南新闻广播  ·  河南文物之窗︱这里出土的千年谷粒竟然还能发芽! ·  17 小时前  
河南新闻广播  ·  “2025元宵奇妙游”节目单官宣!今晚不见不散 ·  17 小时前  
河南新闻广播  ·  一看一个Amazing!神仙级大展我先冲为敬 ·  昨天  
河南新闻广播  ·  破150亿! ·  2 天前  
896汽车调频  ·  陕西今年将建成1条高铁线!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伯凡时间

虚拟的狂欢,现实的荒原

伯凡时间  · 公众号  ·  · 2018-09-15 22:39

正文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参合在一起,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英国诗人艾略特通过对春天的压抑描绘,暗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文明的衰落以及上流社会人群生活的空虚。

他在战争结束后的第三年写下了长诗《荒原》,借助骑士寻找圣杯的传说,隐喻自己眼中目睹到的欧洲社会的 荒原 ,那是 一个信仰崩溃、道德沦丧、精神堕落、物欲横流的社会

1


年初,由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科幻电影《头号玩家》在国内上线,风评如潮,炫目的场景和密集的彩蛋让人应接不暇,很多人也为这种游戏般的拍摄手法而钦慕不已。但是,一部优秀的电影绝对不是单纯以其炫目的场景而捕获观众的, 让人们真正觉得精彩的依旧是它的故事性

“我们去看电影,进入一个令人痴迷的新世界,去设身处地地体验一份初看起来似乎并不同于我们,而内心却又和我们息息相通的,另一个人的生活。”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一书中写道,“ 体验一个虚构的世界,却照亮我们的日常现实。 我们并不希望逃避生活,而是希望发现生活,以焕然一新的试验性方式,去运用我们的思想,宣泄我们的情感,去欣赏,去学习,去增加生活的深度。”


透过重重高科技装饰,直击故事核心,我们会发现,斯皮尔伯格同一百年前写下《荒原》的艾略特一样,用隐喻的手法为我们勾勒了一副未来世界的荒原景象。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 ”凯文·凯利在《必然》中的这句话既是一种启迪,也是一种警示。当下,Wi-Fi 已经成功跻身于空气和水之列,成为人类的基本刚需之一。

很多家长耗时耗力耗钱带孩子去户外游玩,本想让孩子多感受一下大自然,结果发现对孩子们而言,只是换了一个玩电子游戏的地方而已。


成年人的状态也不乐观,很多人坐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到美洲或欧洲去旅游,结果下飞机的第一件事是先找 Wi-Fi。整个旅行的过程中也是“机不离手”, 让手机代替自己看世界,不断地拍照片,发朋友圈,反而丧失了真正置身其中、体验美景的机会

大家逐渐对现实世界置若罔闻,疏于打理,反倒是对朋友圈这个虚拟世界倾注了越来越多的心力。不论是去逛街,还是去欣赏一场音乐会,还是与朋友吃饭,都成为了用以装点我们朋友圈的素材,大家都力图在糟糕的现实世界中营造出一个无比美好的虚拟场景,久而久之, 每个人都被裹挟其中,成为了虚拟的共谋

导致的结果是, 我们观察世界的本位正在发生变化 。原来,我们是以现实世界为基准,去评判虚拟化的事物,而现在却越来越习惯于以虚拟化事物来评判现实世界了。


比如外出旅游时,一旦看到蓝天绿草的地方,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这里好像 Windows 的开机界面”。在线时间占据人们越来越多的清醒时间, 虚拟正在反客为主,成为我们生活的第一“现实”

2


电影《头号玩家》中,导演将时间轴拖动到了2045年,由于粮食危机等一系列原因,现实世界早已满目疮痍,传统的家庭结构逐渐消解,每个人都生活在旧集装箱改装成的房子里。再也不思考如何改变现实世界,让其变得更好,而是 借虚拟世界中能够轻易得来的快感以抵消现实世界中的无力感

在电影中,除了吃喝拉撒睡以外,人们其余的时间都生活在一位名叫哈利迪的游戏设计师开发的虚拟世界——绿洲。


正如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一书中描写的那样,人们逐渐从怀疑到摒弃上一代所秉持的价值观,不社交、不买房、不生育,在胶囊化的空间中宅起来,然后享受游戏中的大千世界。


绿洲(Oasis)世界的精彩与现实的荒原(Wasteland)形成鲜明对比,人们越来越不想回归现实。

这部电影的出现,也让很多中国家长对孩子沉溺游戏的担心又一次达到峰值状态。相比于欧美国家,亚洲国家的青少年沉溺游戏的现象更为严重,很直接的原因是 亚洲国家的人口密度大,城市家庭大都生活在蜂巢式的公寓中,个体的活动半径和公共空间都极为有限

相较而言,欧美的人均占有面积就要阔绰很多。奥地利国土面积和中国的重庆市差不多,但前者只有800多万人,而后者人口超过了3000万。芬兰国土面积比奥地利更大,但是只有520万人,更甚者,这个国家有21万个湖泊,平均每18个人一个湖。


面对现实的压抑和空间的逼仄,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如《诗经》中所描绘的——“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这样一种想要逃避现实,奔向虚幻乐土的情结。

在电影的开头片段,我们看到人们都独自居住在小格子间里,带着VR眼镜做各种动作,有人在打拳击,有人在击打棒球,有人在弹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身材臃肿的女性依靠着一根钢管扭动着身姿,尽管镜头没有呈现,但是我们不难想见,虚拟世界中的她一定婀娜多姿。

3


艾略特在《荒原》中借用圣杯和骑士的故事以映射当时的社会现状。


相传,圣杯是耶稣在行最后的晚餐时用以盛酒的杯子,后来约瑟夫用它盛装耶稣蒙难时流下的圣血,然后,他将杯子带到英格兰并交予他的妹夫——鱼王布伦守护。


后来,圣杯失窃,鱼王被刺穿耶稣筋骨的那柄长矛刺中了生殖器部位,失去了生殖能力,同时,他城堡周围的沃土也都变成了颗粒无收的荒原。只有派遣一位骑士寻求到圣杯,才能使鱼王得到医治,让大地重新复苏。传说中,一位名叫 Parzival 的骑士是最早见过圣杯的骑士,而电影中男主角韦德在绿洲世界的名字正是 Parzival。

除了主角的虚拟ID契合骑士传说外,我们能够看到,电影中,人们由于过分沉溺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投入的精力和情感越来越少,大家很难维系长久的情感关系,大家不断地更换伴侣,有些干脆保持孑然一身。 不论是情感世界还是客观世界,都处于沉寂的荒原状态

与此同时,人们借以躲避现实、寻求安慰的绿洲,也只是画面酷炫而已,在相处模式上,大家为了追逐游戏设计者哈利迪的彩蛋任务而争先恐后,不断发生着暴力冲突,让游戏失去了“让人放松、享受其中”的本来意义,成为了现实世界的缩影。

由此,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斯皮尔伯格在借鉴一百年前的艾略特的叙事手法,为我们讲述着一个另类的骑士故事。

由于人们过分沉溺于虚拟世界,导致原本狼藉的现实世界不断脱水, 虚拟的“精彩”不断耗损着人们的有限精力,生命状态日趋枯萎 。就像艾略特笔下一战后的欧洲大地一样,正在向我们走来的科技世界,极有可能也是一个精神颓废,传统价值观被摒弃的世界。

而一旦让虚拟成为主流,我们的世界将变为彻底的荒原,每个人也都会患上同鱼王相似的“残疾”。

好在,电影中为我们安排了一位骑士。


电影中,韦德通过不断观看哈利迪的一段录像,领悟到了闯过第一个关卡的秘诀,同时,也明白了“以退为进”的重要性,正如《道德经》所言:“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

在破解第二道关卡时,他和女主角萨曼莎·库克意识到哈利迪当年因为羞涩和胆怯而错过自己心爱的人的遗憾,在帮助哈利迪完成未尽遗愿的同时,他们也品尝到了 爱情 的滋味。

由于受到电影中的反派——创新网络公司的压制,在破解第三个关卡时,韦德不得不集结自己在游戏当中相识、最后也成为了现实世界的挚友们,共同号召每一个游勇散兵来对抗创新网络公司。最后,洞察到“ 享受过程 ”才是破解第三道关卡的秘诀,而重新理解了游戏的真谛,在获得了第三把钥匙的同时,也感受到了 友谊 的力量。

最后,韦德战胜自己的贪欲,成功经受住了哈利迪设置的最后一道考验。他走入了哈利迪的内心世界,看到了哈利迪内心深处的那个孤僻的孩子,他对现实世界的畏惧,以及最后意识到的,只有现实才是真实的感悟。这也是整部电影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要学会走入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真正去理解和关心对方

孤僻、厌世的种子,也许很早就已经被种下,然后以其强大的引力而左右着一个人的一生。 这也警示着每一位家长,除了手足无措的焦虑以外,我们要让自己耐下性子来,走入孩子的内心,通过自己的行为改变孩子的行为,让他们摆脱游戏的桎梏,看到现实世界的美。

不同于艾略特的《荒原》那样,通篇都是压抑的氛围,斯皮尔伯格致力于通过电影唤醒人们对于美好世界的向往,让我们透过虚拟的游戏,重建对爱情、友情、同情的信仰,让我们回归现实世界,不要“反认他乡是故乡”。

正如电影最后,哈利迪对韦德说的:“虽然现实世界让人害怕而痛苦,但现实世界是唯一能够让人美餐一顿的地方,因为,现实世界是真实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