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朗自学
自学就是孩子内在生命的自我生长;越小自学能力越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同居不领证”了? ·  12 小时前  
三联生活周刊  ·  为了养成孩子的好习惯,我亲自设计了一套积分制度 ·  21 小时前  
三联生活周刊  ·  打工十年,月入三千真的很平常 ·  2 天前  
读者  ·  晚安一句话 ·  3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当AI成为“免费家教”,教育会变得更加平等吗?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小朗自学

大型教育纪录片《盗火者》1-10集大全

小朗自学  · 公众号  ·  · 2024-05-08 12:00

正文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是一部反映中国教育的纪录片,由深圳书城电子出版物有限责任公司出版、深圳市越众影视有限公司制作,是继《先生》之后又一部针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深入调查的纪录片。

它不同于纵向回溯民国反思当下教育的《先生》,这一次,纪录片《盗火者》尝试以最直接的方式“炙烤”当下的教育。

编者邓康延,生长于西安,后到深圳,曾任职《深圳青年》策划总监、香港《凤凰周刊》主编,曾出版《常常感动》《老照片 新观察》《一杯江河》等著作。

50岁相遇民国老课本,出版《老课本,新阅读》一书,并主编《民国老课本经典诵读》。出版《先生》一书,重现民国大先生们的绝代风采。又拍摄有《选择》《民间》等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前后谋划数年,拍摄剪辑1年半,素材时长超过100小时。摄制组跨越3万公里,走访18个省市,采访众多的第一线教师、专家、家长、学子,以鲜活的事件、人物、观点切入,从十个维度揭示了教育困境和改革痛点:

《重回人的语文》、《呵护童年》、《天梯》、《守望乡村》、《大学大学》、《在路上》、《课堂风暴》、《寻找马小平》、《学在民间》、《公民》,每集30分钟。

10集纪录片,初看之下,章法似乎有些凌乱,但内核却一脉相承,总编导刘晓梅将其解释为“最能打动我们的东西”和“最痛的东西”。邓康延则将此总结为中国当下教育中最需要关注的死角、暗角。

面对教育的危局,朱学勤、钱理群、王小妮、张鸣、周国平、杨东平、陈丹青等名家一一发声。

《盗火者》在凤凰卫视中文台连播5集,反响热烈,有网友在微博留言,称纪录片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第一集 重回人的语文

什么是语文?它不该是枯燥得让人想烧掉的课本,也不是考卷上的标准答案。语文是语言背后的思想和灵魂,它教会人如何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然而,今天的语文课,质量已经岌岌可危——

在上海,《收获》杂志主编叶开发现,女儿正在成为垃圾 教材和病态课堂的受害者,他奋笔疾书,决心以一己之力《对抗语文》;

在江浙,20多位一线教师自动集结,他们致力于给小学语文课本“挑错”、“找茬”,并自觉探索“现代公民理念下的语文教育”;

在民间,学者们回到民国,向老课本汲取言语的力量和人性之美……种种努力,都是为了恢复语文的本义——人的语文。


第二集 呵护童年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华德福,一种源自德国的教育,一种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没有作业,没有考试,它是学园、花园、菜园和家园,它“呵护孩子完整的童年”。

九月,开学的季节,陪伴两个被体制教育折磨得疲惫不堪的孩子,杭州独立教师郭初阳走进成都华德福学校,为期一周的“试读”和“陪读”,孩子们将体验主流教育之外的另一种童年;

而郭初阳,这个现行教育体制的质疑者,将为我们解读华德福教育的种种细节,并探寻它与主流教育接轨的可能性。

孩子们是否会选择华德福?家长的选择又会是什么?无论结局如何,“还孩子一个美好童年”的命题,已经无可回避。


第三集 天梯:寒门学子的出路
一代一代的中国人笃信:知识改变命运。然而今天,寒门子弟藉以改换门庭的那道阶梯,正在发出断裂的声音——

他们,是5800万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弟;

他们,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800万山乡孩子;

在垄断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超级小学、超级中学的大门外,他们逐年流失,转而出现在田间地头,或者打工者拥挤的列车上;

他们,是游走在城市边缘的蚁族群落,空有一张大学文凭,却既无力“拼爹”,又没能掌握起码的谋生技能……

究竟是什么,让寒门学子的人生道路越走越狭窄?

国家的转型在加剧,而个体命运的转型,却似乎陷入了停顿。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已成为中国社会不能承受之殇……


第四集 守望乡村
乡村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改变乡村落后的基础教育,恢复乡村文化生态,需要民间力量具体而微、坚韧不拔的长期介入——免费午餐、募师支教、立人乡村图书馆、德胜鲁班木工学校……

他们不约而同地践行着陶行知、晏阳初们的信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眼下,他们能够改变的,或许只是一个孩子,一所学校,一个乡村;但是,他们不约而同地相信,欲温暖世界,必先擦亮一颗火柴。

守望乡村,让穷孩子也能仰望星空。


第五集 大学 大学
英国教育家怀德海说:在中学阶段,学生应该伏案学习;在大学,他该站起来,四面张望。

2005年,诗人王小妮以一名大学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在那些年轻的面孔上,她读到的是困惑、迷茫、贫乏、冷漠……

12年的应试教育把他们压成了扁平状,他们缺乏常识、自私、现实,对周围世界漠不关心;严峻的就业形势压抑了他们的梦想,他们无力“站立”,更谈不上“四面张望”……

刘道玉、钱理群、陈丹青、张鸣、周孝政、熊丙奇……大学里的智识之士纷纷诉说体制之痛:官本位、学术腐败、钱权横行……,积习与流弊的漩涡中,人文精神消失殆尽。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大学?!


第六集 在路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樱花盛开的武汉大学,最早释放出中国高教变革的积极信号——学分制、双学位、贷学金……

一系列闪动着人文、人性光辉的改革举措,让刘道玉赢得了“武大的蔡元培”的美誉。

时隔20年,在举步维艰的泥潭中,中国高教改革的探索者再次出发了——2012年9月,修成正果的南方科技大学正式开学了——当理想遭遇现实,朱清时,这个理想主义的校长能否将他领军的“去行政化”改革进行到底?被打上“试验”标签的莘莘学子们,如何开始他们全然不同的大学生活?

珠海联合国际学院,一所潜水七年的“内地与香港合办大学”近日浮出水面,许嘉璐评价说:“UIC已经跃升为清华、北大级的大学”;校长负责制、教授治校、全英文教学、浸会大学的文凭……

“洋大学”的冲击波,能否对内地高校产生“鲇鱼效应,”倒逼国内的高校体制改革?


第七集 课堂风暴

没有讲台,老师“靠边站”,学生三五成群簇拥在黑板前,边写边讨论,教室门洞开,参观者络绎不绝——偏居鲁西南乡村的杜郎口中学,一度因教学质量太差险些关门,如今却以独特的“学生自主课堂”闻名教育界。

专家评论说:“杜郎口模式”是课堂模式的革命性变革,是素质教育的希望之路;质疑的声音说:杜郎口并未摆脱“应试”的窠臼。

魏勇、范美忠、张燕芳——“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宣称要“点燃思想的课堂”,在各自的教室里,一线教师们掀起了一场不同于杜郎口的学习的革命;大学教授何克抗,将“跨越式教学”的种子撒向乡村,以期在贫瘠的土地上收获奇迹……

体制并非铁板一块,或许,此起彼伏的课堂风暴,将为中国教育吹出一片明朗的天空。




第八集 寻找马小平老师

2012年1月16日,深圳中学语文教师马小平因患脑癌去世,北大教授钱理群惋叹:马小平是他所识教师中“最具世界眼光”、“可以称得上教育家的人”;

同年,官方组织的“寻找最美乡村女教师”活动在央视高调飘红,与此同时,由民间发起的“寻找活着的马小平”却在教育界引发了更深刻的感动。有评论说,“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寻找,耐人寻味”。

马小平是谁?一个普通中学教师如何燃烧生命,照亮了他的人文讲堂?摄制组依次走过湘潭、东莞和深圳,学生、同事、朋友、女儿……众人动情的讲述中,马小平的形象渐次丰满,我们最终发现,他,正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师者。

马小平走了,“活着的马小平们”正在走来,他们将带着我们的孩子找回人的尊严,找回教育的尊严……



第九集 学在民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三联生活周刊  ·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同居不领证”了?
12 小时前
三联生活周刊  ·  打工十年,月入三千真的很平常
2 天前
读者  ·  晚安一句话
3 天前
汽车最前线  ·  3款新车即将开售,2017年就等它了!
8 年前
程序员之家  ·  框架开发之Java注解的妙用
7 年前
吃什么情报局  ·  晚安丨怎样才能算是成熟
7 年前
知心  ·  慢慢变老,最深的领悟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