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藏二教之教判
善导大师《观经疏·玄义分》判教之大小:
问曰:此经二藏之中何藏摄?二教之中何教收?
答曰:今此《观经》,菩萨藏收,顿教摄。
二藏:声闻藏与菩萨藏,亦即小乘与大乘。
二教:渐教与顿教。
把一代佛法分成经藏、论藏、律藏三藏,精通三藏的法师可以被称为“三藏法师”;也可以按佛所说经典摄众不同来分,摄声闻众的就叫声闻藏,教化菩萨众的就叫菩萨藏,所以分成二藏,也就是小乘与大乘,可以叫二乘。二教就是渐教与顿教。
以二藏二教判摄一代佛教,为诸宗通用之教判。善导大师依之判净土教于二藏当中属大乘菩萨藏,于二教当中为顿教,即是言通而意别。
二藏二教不是善导大师立的名目。而是经文中本来就有这些名目,是诸宗通用的判教,最基本的都会引用到。天台宗也一定会讲二藏二教判。要门、弘愿,这是善导大师所立的名相。
什么叫“言通意别”呢?就是语言上用的名词是一样的,比如圣道门说《法华经》是菩萨藏,净土法门说《无量寿经》是菩萨藏,语言都是一样的,天台说《法华经》是顿教,净土法门说《无量寿经》是顿教,语言都一样;但是所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一)圣道大乘
圣道诸宗,如禅、密、天台、华严等,也皆为大乘,但皆依行者之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得名,未有不发大心(菩提心)、不修大行(六度万行)而能得大乘之名,故圣道大乘为择机大乘、自力大乘、难行大乘,亦是行者因地、相对之大乘。
圣道诸宗是救修行的众生的,看有没有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发了菩提心,行了菩萨道,就是大乘。
所以,圣道的大乘为择机大乘。什么叫“择机大乘”呢?择机就是对根机有选择。同时也是自力大乘,要靠自己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也是难行大乘。
为什么不发菩提心?六度万行难啊!行者先要发菩提心、修菩萨道,这是因地,大乘还是一个发心的状态,大乘的果还没有显示出来,所以叫“因地大乘”,也叫“相对大乘”。
“相对”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不是绝对性的,能不能成佛还不清楚,能不能度众生、有没有这个效果都不确定。
(二)净土大乘
于净土门,行者虽无大心大行,只是称名、愿生,而乘佛愿力,必得往生;往生则自发大心,自然成佛。
论机,虽有似人天、小乘,而由法门利益,得名大乘,故净土大乘为不择机大乘、他力大乘、易行大乘,为佛果地、绝对之大乘、真正一实境界之一佛乘。
天亲菩萨《往生论》称为“大义门”,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赞为“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善导大师说为“一乘海”“五乘齐入”。
在因地修行,即使没有发大菩提心,没有修行六度万行的大菩萨行,一旦往生,自然发起菩提心,自然就成佛了,看《观经》《无量寿经》都很明白。菩提心就是成佛之心,要成佛度众生。
善导大师这么判,是有时代背景的,因为当时也有人对净土法门抱持非议。
净土法门本身可以让我们得到大乘的利益。只要到净土,一定可以成佛,这不是大乘是什么?这还不是一般大乘,而是属于佛乘。
净土法门,类似人天、小乘根机或者发了大心的,都可以,在净土门里都可以称为大乘。这不是依行者心行,而是依法门利益,这就是殊胜之处。《观经》下辈三品都是造恶众生,是谤法、破戒、五逆、十恶的众生,哪里有发菩提心?他们只会造罪。
净土法门不择根机,即使恶人称念一声佛号,即使恶人到净土,也是大乘根机。小孩不懂事,看见和尚喊“和尚,阿弥陀佛!”这也是大乘根机;哪怕罪人被判罪很害怕,合掌念“阿弥陀佛,饶了我吧”,这也是大乘根机。这是法门利益,他本人没有这个德能;但是这句名号要念出来不容易。
“他力大乘”就是靠佛的力量,也是“易行大乘”。“为佛果地绝对之大乘”,这个大乘法门是从佛果地来的,这句名号是阿弥陀佛成佛的圆满果报,佛将它施予众生。
《弥陀要解》有一句话很好:“释迦牟尼佛即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是佛的果地觉悟,佛把它完全、毫无保留地给我们,令持名者跟佛一样。这样的大乘才称为“绝对大乘”。
什么叫绝对?就是没有相对的根机,也没有难行,通通都是大乘,因为是绝对的,是绝诸对待,没有相对。
“善导大师说为‘顿教一乘海’”,“一乘”就是所有众生通通成佛,唯一佛乘度众生,像大海一样广大。大海有几个意义:
第一,摄受一切众生像大海一样,没有一个遗漏;
第二,圆满一切功德像大海一样,没有一点不圆满;
第三,能总摄万法、一切修行,像大海一样。
所以“海”字最圆满。
“五乘齐入”,对根机没有选择。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本来五乘不平等,一旦入一佛乘,通通平等。
(三)解释二藏二教分科
先看下面的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