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无人机管理规定的出台,源于一系列“黑飞事件”对民航机场正常运行秩序的干扰。
中国民航局官网显示,去年以来,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杭州、昆明、重庆、西安等多地,多次发生民用无人机违法违规飞行,影响民航运行的事件。
其中,最严重的是成都地区,4月份以来连续发生8次民用无人机扰航事件,其中6起影响航班运行,造成138架次航班返航备降。而就在5月12日,重庆江北机场又受到影响,造成43个航班备降,2个航班返航,地面等待航班延误67班,58个航班取消,候机楼滞留旅客6000余人。
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器适航审定司给出的定义,民用无人机是指没有机载驾驶员操纵,并从事非军事、警察和海关飞行任务的航空器。
5月18日,民航局无人机实名登记系统首日上线试运行。同日,民航局发布首批155个机场保护范围数据,划定无人机禁飞区域。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实名制登记只是相关监管措施的第一步。“之前‘黑飞’的情况其实各地政策不统一,一些飞手在安全意识上也非常薄弱,从而导致无人机扰航事件发生。但从后续来看,还会有相关的监管政策陆续完善,从各个方面来保证空中秩序。”IDC无人机行业高级分析师潘雪菲表示。
而在航空专家林智杰看来,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国内的消费级无人机基本上都在“黑飞”。我国规定“离地三尺需审批”,也就是几乎大部分的无人机飞行都需要提前向空军和民航空管部门申报飞行计划,审批渠道不畅,对个人来说难度很大。所以无人机管理建议还是要“软硬兼施”。硬的方面就是要重拳出击,法律上对于无人机黑飞严重危害公共安全要依刑法严惩。而在另一方面,除了禁飞区的划定,最好还要让公众能通过APP、网站等渠道方便地申报计划,能够合法“白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