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艺恩数据
艺恩是泛娱乐大数据平台领航者,从电影数据情报为起始,并将产品与服务逐步渗透至泛娱乐产业;通过数据洞察驱动行业变革;整合多屏终端消费数据,为市场洞察、项目孵化投资、营销发行、渠道经营提供策略支持和运营辅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大数据文摘  ·  风投式思维:哪吒2和DeepSeek背后的共 ... ·  5 天前  
数据派THU  ·  李飞飞巴黎演讲:如果 AI ... ·  3 天前  
数据派THU  ·  【ICLR2025】VEVO:基于自监督解耦 ... ·  3 天前  
数据派THU  ·  DeepSeek革命性NSA注意力机制问世! ... ·  4 天前  
数据派THU  ·  LLM模型的通病:模型坍塌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艺恩数据

《大轰炸》的“求生欲”——受困与受益

艺恩数据  · 公众号  · 大数据  · 2018-07-22 13:54

正文


文章来源:第一院线

作者:庞宏波

原标题:受困于崔永元的《大轰炸》,或许也能受益于崔永元?

刚刚送走了号称7.5亿成本的《阿修罗》,结果马上要迎来“走账15亿”的《大轰炸》。

作为崔永元吃瓜大戏的“赠品”,《大轰炸》的吸睛程度并不小,比起尚未定档的《手机2》,给这部电影带来的直接影响更是毁灭性的。但从召开发布会,到公布无码合同,再到电影公布历史对比图、制作特辑,《大轰炸》看上去正在扭转自己的先天“差评”。

吃瓜大戏看到现在,《大轰炸》在努力的保持着“求生欲”。受困于崔永元的资本困局,但很可能受益于崔永元的流量C位。

2015年,黄圣依在奥斯卡的“晕倒”就让《大轰炸》首次曝光在了普通大众的面前;

2016年,《叶问3》票房造假时间让快鹿系资本成为被声讨的重点,这也直接导致了《大轰炸》后期资金的断链;

而2018年,崔永元炮轰事件的持续发酵,让《大轰炸》变成了“大欺诈”,明星偷税漏税、天价片酬、洗钱集中在电影身上出现。为此,崔永元扬言让这部电影无法上映。

基本上,每一次《大轰炸》的亮相,都是带着不良形象的一次曝光。或是为名利追逐的失败,或是资本狂热的激进。也正是这样的形象,让大众对于电影本身的评价远离了电影本体。

起码,目前关于电影的种种都是基于电影幕后资本层面。但一部电影,是否只是一个彻彻底底的资本游戏呢?

与“快鹿系”抹不掉的关系:
沾了资本的光,也吃了资本的亏

在《大轰炸》的幕后,施建祥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人物。而这位因为《叶问3》被揪出的负面人物,已经成为了“红色通缉“的目标。

目前的电影市场,恐怕没有哪位愿意在上映前因为幕后资本的问题受到任何困扰。能躲则躲,能避则避,这是一个基本原则。但“快鹿系“已经让《大轰炸》到了无可躲避的程度。

受困于资本绯闻,这是《大轰炸》所必然要面临的。 而不仅仅是绯闻,快鹿系对于电影的干预,也是电影质量界定的一个X因素 。一是,介于这样的干预,观众先天性选择自我保护,对热钱涌动的电影持抗拒态度;二是,电影本身在资本面前,创作团队是否还保持着基本的话语权,是否仍遵于初衷。

施建祥曾多次强调电影的成本“上不封顶”,而开拍之初资本就宣传电影投资高达3.5亿。从电影本身来看,布鲁斯·威利斯、刘烨、陈伟霆、谢霆锋、宋承宪、范伟等主演和范冰冰、刘晓庆、阿德里安·布洛迪等明星参演,让电影无一不撒发着“热钱”的信息。

但这些,并非电影本身所能决定。电影导演萧锋强调, 资方对《大轰炸》的拍摄资金管理采取了双轨制 ,所以对于演员的把控度并不算高。说白了,即便电影背后洗钱,对于主创团队来说也并不会知晓。

但反过来想,也正是因为快鹿系的参与,让电影的格局不断扩大。据悉,最初制片部门核算出的投资金额是8000万元,随着资本的参与度增高,无论是刨除演员成本的1.5亿,还是外界盛传的3.5亿,《大轰炸》在制作投入上的确提升不少。

虽然单纯的资本投入无法认定电影质量的好坏,但起码在8年的拍摄过程中,《大轰炸》还是保持着电影创作的基本底线。这,或许也是《大轰炸》背后资本为数不多的积极影响。

崔永元的“大欺诈”
让电影成功上C位

跨过了施建祥这座山,却难过崔永元这道关。

由于崔永元和施建祥“铁哥们”的关系,所以崔永元一度担任《大轰炸》的总制片人。但电影总制片人先后数次换人,按照崔永元的说法,是因为自己看出了问题所在,头衔才被收回。

也正因为崔永元深度参与《大轰炸》,才有了所谓的“一抽屉合同”。崔永元多次对准《大轰炸》猛烈炮轰,目的是顺应明星涉税案,扯出埋藏在影视圈多年的资本迷局。

很不幸,《大轰炸》成为了引爆影视圈的一根引线。

崔永元在微博中直接把《大轰炸》剧组定义为“大欺诈”,他在微博中首先曝光了该片部分主演的片酬,其中包括范冰冰2000万,范伟500万,黄圣依500万,杨子500万,布鲁斯·威利斯500万美元等等。

崔永元说,“这只是部分演员的片酬。你们号称穷嗖嗖花了1.5亿拍电影,你们自己信吗?在快鹿的账上,为此片付出的经费不少于15亿人民币。”

除了明星涉税,阴阳合同还涉及洗钱,一时间《大轰炸》果真成为了“大欺诈”。在崔永元被网友推崇至正义化身的同时,距离《大轰炸》上映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对于一部大制作电影来说,面临着巨大的舆论压力。

7月4日晚间, 《大轰炸》官方微博发表回应 ,“《大轰炸》剧组已经多次公开表明,1.5亿为投资方汇入剧组摄制专用账户,不包括演员片酬的影片摄制费。影片上映后的票房收益将按照当初所签署的四方协议之约定,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之下,回款给快鹿案件的债权人。”

更为重要的是,此后《大轰炸》晒出了无码合同,有理有据的进行了回击。至于背后资本的真真假假,根本不是几条微博就可以断定的真相。随着崔永元转移炮火至华谊兄弟,《大轰炸》也就此告一段落,这也给电影一个难得的喘息机会。

反转?
历史对比图开始让电影实现圈粉?

不过,有一个细节需要说明。

崔永元有一天微博暗指电影幕后大Boss名叫邵永华,而剧照中的“永华烟店”恰巧和幕后老板的名字有点关联,这让崔永元认为电影主创是为了和老板套近乎才起这 个名字。

然而随后,电影主创晒出历史对比图,验证了历史上真有“永华烟店”的存在。借此,主创接着流量高地,通过一波又一波历史对比图成功“圈粉”,转变了大众对于这部电影的本能看好。

相比难以解释的资本谜团,可以看得见的历史对照显然更具备说服力。普通影迷关心《大轰炸》不假,绝大多数是在一个流量高低对于幕后资本操作的讨伐,对于电影本身并没有太多的抵触情绪。而电影本身一旦有具备说服力的细节展露,同样可以引起影迷的注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