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冷炮历史
三观尽毁莫流泪,冷吧渡你入正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下五千年故事  ·  新鲜!艾灸做成了液体!轻轻一抹,无烟无火,逼 ... ·  2 天前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会议资讯 | 第三届中国边疆学博士生论坛征稿启事 ·  2 天前  
国家文物局  ·  文物会说话丨了不起的古代“中国制造”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冷炮历史

纳尔瓦战役:让彼得大帝和俄罗斯帝国都陷入危机的大溃败

冷炮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9-09-18 11:01

正文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 ”签约账号


评论区话题丨你怎么看瑞典与俄罗斯军队的战力差距?


公元1700年11月,经历彼得改革的俄罗斯帝国军队,向强敌瑞典人发起挑战。 然而,就在这片位于波罗的海东岸的战场上,拥有具有巨大人数优势的俄军却遭遇惨败。以至于彼得改革与整个俄罗斯帝国的命运,都因此陷入了暗淡。


困境中的俄罗斯帝国

彼得时代的俄罗斯帝国 极力想四周的海洋扩张


17世纪后期的俄罗斯,已经是拥有辽阔的疆域超大帝国。 但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他们都与比西面的欧洲各国落后很多。 无论是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英国与荷兰,还是诸如法国、西班牙、瑞典这类绝对君主制国家,都已抛弃腐朽的农奴制度。唯有俄国依旧我行我素,整个社会都充满着拜占庭式的愚昧。


如果俄罗斯想要加入先进国家体系,就必须让自己有可以触及西方的出海口。 然而,南方黑海被奥斯曼帝国控制,北方波罗的海口为德意志人和瑞典所掌握。现成可供使用的口岸,是位于白海的阿尔汉尔斯克港。但那里每年都有9个月的封冻期,根本不利于贸易交流的进展。为此,俄罗斯人的每一场对外战争,都是向着海洋的方向进行冲锋。彼得一世在 1689年 夺权后,更是决心把俄罗斯变为真正的 “半欧洲式强国”。


彼得有极大的野心去强化俄罗斯国力


为此,有过游历西欧经验的沙皇,立即在全国上下展开大刀阔斧的改革。 准备从军事、政治和经济等诸多方面,推行自己在西方接触到的先进经验。 除了需要大力发展近代工业外,还必须建立强大的正规陆军与海军。通过沙皇的权威与部分贵族的支持,彼得将中央到地方的几乎所有权力都集于一身。俄罗斯帝国军队也改头换面,从依靠雇佣军打仗的临时征召力量,发展为拥有20多万陆军和数十艘战舰的近代常备武备。


1695年3月,彼得首先挑软柿子下手。 他亲率33000人的部队和170门各类火炮,南下进攻位于乌克兰大平原边缘的亚速城。 结果,由于长途远征和土耳其援军的干扰,俄罗斯新军和他们的主人一起大败而归。倍感屈辱的,在之后不到半年时间里,亲自监造了27艘大型战舰和1300多艘平底货船。这些水面舰艇让俄军的战力和持久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在次年6月的第二次总攻中,沙皇统帅75000陆军和新的亚速海舰队出战。他们在驱逐了土耳其舰队后,对城市进行了一个月的围攻。到1696年的7月19日,彼得的军旗终于被插上了亚速城。


身处亚速海前线的彼得大帝


然而,区区亚速海还不能支撑起彼得的世界霸权梦想。 克里米亚半岛的鞑靼骑兵和土耳其驻军,就足以在近海挡住俄罗斯船只。远在黑海南侧的君士坦丁堡,则更是锁住整片海区的关键。因此,彼得在1697年派出使团,准备同波兰和奥地利一起缔结反土耳其同盟。由于两国对俄罗斯的提防等因素,这个设想无从落实。但俄罗斯人又调转枪头,阴差阳错的准备对西北邻国瑞典下手。


当时的瑞典,刚刚经历国王查理十一世的驾崩。 年仅15岁的查理十二继位,也接过了一个非常不稳定的东波罗的海强权。 尤其是位于海区东面的利沃尼亚,一直企图从瑞典的控制中解脱出来。当地贵族巴特库尔逃往波兰,怂恿国王奥古斯塔二世对世仇瑞典开战。很快,同样敌视瑞典的丹麦加入进来,并引得俄罗斯人也赶来凑热闹。彼得就此调整策略,准备先在更靠西欧的波罗的海凿出一个出海口。历史上的大北方战争,就此酝酿起来。


大北方战争开始前的 波罗的海形式


失败的北方同盟

腓特烈四世 奥古斯特二世与彼得一世


1697年12月,俄罗斯、波兰和丹麦三国正式结成北方同盟。 他们准备乘瑞典国王继位之机宣战,共同瓜分瑞典在斯堪的纳维亚和欧洲大陆的所有领地。先由丹麦国王菲特烈四世出兵,把査理十二的主力引向西面,然后再由俄波联军队向波罗的海东岸各省进攻。


巧的是,瑞典的特使也来到了莫斯科宫廷,要求与俄罗斯签订永久性的和约。彼得在表面上举行盛大欢迎会,并亲自接见这位特使,大谈两国之间并不存在的传统友谊。同时,也忙里偷闲的召见丹麦和波兰大使,进一步讨论具体的出兵事宜。 最后,俄罗斯和双方同时签署了和平条约与攻守协议,堪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典范。 为了使自己不陷入两面交战的困境,彼得还专门派人在1699年去往君士坦丁堡,准备与土耳其正式议和。


浩浩荡荡开向西部战场的俄罗斯新军


然而,傲慢的土耳其人却不想很快与俄罗斯签署协议。 这让心急如焚的彼得,很快错过了夹攻瑞典的大好时机。 1700年初,丹麦军队已经开始对瑞典的战争行动。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的协议,却拖到8月才最终签署。因此,当彼得派出10万浩浩荡荡的俄军踏上西征之路,两个盟国也已经同瑞典人鏖战了半年之久。瑞典也已经同英国达成了同盟协议,并因此获得了皇家海军的技术支持。


早在这年的3月,当俄罗斯大使还在南方同奥斯曼苏丹磨嘴皮子时,丹麦军队已成功将瑞典人吸引到西部战场。国王菲特烈四世将主力军部署在荷尔斯泰因据守,并以排名欧洲前五的强大海军封锁丹麦海峡。然而,一贯以勇武善战著称的瑞典军队,在查理十二的率领下也爆发了惊人战力。 依靠皇家海军的帮助,年轻的国王亲率15000人马从哈根登陆登陆。 由于大部分丹麦部队都驻守在大陆地区,根本来不及救援孤悬在西兰岛上的都城。 菲特烈四世在震惊之余,被迫签署了退出战争的城下之盟。


瑞典军队的突然登陆 让丹麦方面措手不及


接着,查理十二准备动员海陆军主力,渡海直接进攻波兰军队的后方。 此时的波兰军队,已经将大部分兵力投入到爱沙尼亚战场,根本没能力顾及身后的海岸。加上他们从未有过强大的海军,更不可能在沿岸挡住瑞典人的攻势。10月6日,查理的主力军也如预料般顺利登陆,准备直取遭到围困的首府里加。但他却收到了更为惊人的消息,俄罗斯军队已经在9月杀入北方的利沃尼亚。考虑到俄军的规模,瑞典国王也随即率军调头,首先解决那个出尔反尔的对手。


10月20日,俄军抵达地区重镇纳尔瓦,并立刻展开全方位的强攻。 面对37000俄罗斯士兵与195门火炮,城中的1800名守军也以手头的297门各类火炮还击。俄军虽然整军经武,但对于强化的欧式要塞还是没有太多办法。他们用两周时间消耗完火药和炮弹,却还是奈何不了瑞典人的抵抗。


毗邻波罗的海的纳尔瓦城


暴风雪突袭

亲自领兵的瑞典国王 查理十二


11月19日,查理十二率领8000人出头的瑞典军队靠近纳尔瓦。 消息传到俄罗斯军营,吓得彼得立刻甩锅,把指挥下放给戴克罗亲王和刚刚雇用的冯-克鲁伊公爵。自己则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从战场上逃之夭夭。


同时,由于害怕拥有强大近战能力的瑞典士兵,俄军开始让各分队构筑野战工事和防御战地。 期望以不对等的密集射击,阻挡对手的野蛮冲锋。


躲避在围城工事中的俄罗斯新军


当天上午10点,瑞典人就已经抵达可以观测俄军阵地的位置。 查理十二努力隐藏大部分部队,以免暴露自己此时不足万人的劣势兵力。他们也注意到俄军将大部分兵力分散部署,异常僵化的限制在特定阵地内。又由于兵力庞大且阵地内工事复杂,造成全军被压缩在很小的空间内,彼此机动都非常困难。


于是,瑞典军队决定分兵两路,同时猛攻俄军的左右两个侧翼。 还要出动骑兵加强侧翼威胁,阻止俄军士兵从自己的阵地内出逃。这样可以规避自己的数量不足,而限制俄军的相互协助。


抵达战场的瑞典步兵


下午2点,瑞典人向俄军发起了突然性的总攻。 恰逢天降暴雪,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俄军哨兵的观察视野。结果,直到瑞典军队的炮声响起,大部分阵地内的俄罗斯人才如梦初醒。


很快,瑞典人的先头部队已接近俄军的第一道防线正面,并开始密集的燧发枪齐射。 从未同欧洲强军遭遇的俄国士兵,很快就被这样劈头盖脸的火力所压制。在军官的催促下,他们也按照欧式标准列队还击,并成功坚持了15分钟。然而,但瑞典人迅速越过壕沟,俄军士兵的低素质便暴露无遗。


在风雪中冲击俄军阵地的瑞典士兵


由于瑞典本国的人口非常有限,所以向来强调将射击火力与冷兵冲锋进行有机结合。当欧陆主要强国都在17世纪末淘汰了长枪,瑞典陆军的每个步兵营还有部分保留。在正面交战中,他们会以5-6排的纵深部署步兵横队,并以长枪手保护前后的火枪兵。在冲锋时,长枪手也会和使用刺刀的士兵混编,以便加强正面攻击强度。 相比之下,俄军大部分士兵的入伍时间极短,也根本没有做好迎接此等战争的准备。 因此,在巨大的压力驱使下,整个战线都开始出现瓦解迹象。


此外,瑞典人的二线步兵也已经迂回到了俄军阵地侧翼。 在正面交战的同时,他们也只经过很短的射击准备,就强行冲击俄军步兵。原本应该进行防御的俄罗斯骑兵,表现的比步兵友军更差。在指挥官舍烈麦捷夫的带头示范下,全体调头逃跑,并抢先渡过了身后的纳尔瓦河。因此,左右阵地的两翼都无情暴露在瑞典人的多兵种协同攻势下。


不断翻越俄军防御阵地的瑞典步兵


当瑞典人抵达俄军的第二道防线,无心恋战的对手便彻底崩溃, 并因自身混乱而在阵地间乱作一团。查理十二趁机率军杀入,将大量失去抵抗能力的俄罗斯人斩杀。更多溃兵则蜂拥挤到纳尔瓦河的桥上,最后因不堪重负而将桥梁压垮。


随着瑞典军队进入纳尔瓦城,俄罗斯人也彻底输掉了整场战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