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成都市场监管
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全面的法律法规和市场监管知识,紧贴生活的消费维权案例,全新的市场监管工作动态;在这里,我们将全心全意为您服务,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成都市场监管

“耳朵突然听不见了!”已有多人中招,这些习惯赶紧改 →

成都市场监管  · 公众号  ·  · 2025-03-03 17:1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耳朵突然听不见了!”

这是40岁公司职员吕先生

和16岁学生小陈的共同经历

一个因频繁加班劳累

一个因熬夜功课紧张

两人都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

遭遇了突发性耳聋

高强度加班后,耳朵听力急剧下降


来自浙江宁波的40岁吕先生是一名公司职员,连续数周高强度加班后,他右耳听力急剧下降,伴有持续耳鸣。

吕先生在发病后第2天前往宁波市鄞州第二医院就诊,检查发现其右耳听阈高达88分贝(正常范围为25分贝以内),已属于重度耳聋。幸运的是,经过一系列治疗,他的听力已完全恢复。


连续熬夜,耳朵突然听不清了


“我当时吓坏了,怕自己再也听不见了。”浙江宁波的16岁高中生小陈因临近考试,每天熬夜复习,睡眠严重不足。一天早晨,她突然发现右耳听力下降,在宁波市鄞州第二医院接受综合治疗后,听力已完全恢复。

△ 患者在医院检查(图源:鄞州二院)

医生表示,近年来突发性耳聋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该院每年要收治近300例突发性耳聋住院患者。

今天(3月3日)

是第26个全国爱耳日

2021年世卫组织发布的

《世界听力报告》显示

全球有五分之一的人听力受损

影响超15亿人

临床治疗发现

近年来,我国突发性耳聋发病率

有上升、年轻化的趋势

哪些情况会造成突发性耳聋?

生活中哪些行为是“听力杀手”?

正确爱耳护耳,一起行动起来

01

最小只有6岁

突发性耳聋并非老年“专利”

什么是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常见诱因有以下几种:

过度疲劳,心理压力过大及精神刺激,饮食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为什么突发性耳聋“年轻化”了?

专家表示,过去绝大多数突发性耳聋患者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

而近年来,突发性耳聋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患者年轻化趋势显著,中青年患者占比高达50%以上。熬夜、压力大、用耳过度等不良生活习惯是主要诱因。

“突发性耳聋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最近几年我发现这个病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二病房主任、教授张天虹表示,这几年明显感到突发性耳聋患者年龄越来越小,“最小的只有6岁”。

△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正检查患者外耳道及鼓膜







02

识别身体的“静音”警报

1

突发听力下降,这可能是首发症状;

2

出现一侧或双侧耳鸣;

3

耳闷胀感,类似乘飞机时的耳压失衡,捏鼻鼓气无法缓解;

4

眩晕或头晕,伴随恶心呕吐的天旋地转,持续数小时。

03

“突聋”了咋治?

不要错过这个黄金时间

突发性耳聋属于急症,虽然临床中观察到部分患者有一定自愈倾向,但并非所有人都能这么幸运。

一般来说, 突发性耳聋最佳治疗时间为发病后72小时内 ,两周内仍有恢复可能。 若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永久性听力损伤或顽固性耳鸣

治愈后也可能复发:

值得强调的是,首次治愈并不意味着致病因素已被消除, 突发性耳聋是可能复发的 ,且复发患者的症状往往较初次更为严重,治疗难度及恢复时间都会有所增加。

日常生活中做到合理作息、饮食规律、营养均衡、加强锻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突发性耳聋的发病风险。







在日常生活中

这些行为可能影响我们的听力

你“踩雷”了吗?

↓↓↓

Tip


01

过度使用耳机

专家表示,长期戴耳机会引发外耳道炎,尤其是在嘈杂环境下,若耳机音量过高,对内耳道造成的损伤也会加大。由于内耳毛细胞不可再生,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

北京同仁医院耳科主任李永新介绍:

戴耳机不仅是造成突发性耳聋的原因,也是年轻人听力受损的主要因素。

不论哪种耳机(大耳机、入耳式、骨传导耳机) ,使用时都遵循“三个60”的原则 :音量不超过60%;聆听时间不超过60分钟;周围环境噪声超过60分贝时,不建议佩戴耳机。

掏耳朵过勤


02

耳屎,医学上称为“耵聍”,是耵聍腺分泌的一种物质,有保护和杀菌的作用。上耳道的皮肤有纹理血管, 经常掏耳朵会导致皮肤血管增生 ,使其通透性下降,容易患病。

Tip


03

擤鼻涕方法不当

擤鼻涕时, 切忌两个鼻孔一起用力 ,这样做会导致压力过大,鼻腔分泌物可能经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容易 引起中耳炎

正确的擤鼻涕方法:

用大拇指轻轻压住一侧鼻孔,用力向外呼气,这时另一侧鼻孔的鼻涕便会擤出来,然后再进行交换。

你记住了吗

来源 | 国家应急广播、中国青年报、央视一套

采编 | W

校对 | 婷

责编 | 林

转载请注明以上出处

昨日精彩


不要下载!不要下载!不要下载!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