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树菩萨的《易行品》、天亲菩萨的《往生论》、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道绰大师的《安乐集》,这些是善导大师这一法脉的源头,也是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中有一品叫作《易行品》。其中最著名的论断,
就是把一代佛法分成“难易二道”
——难行道与易行道,目的是帮助我们抉择,舍弃难行,选择易行。
龙树菩萨是什么样的人物呢?
他于释迦牟尼佛入灭后七百年的时候,诞生于南天竺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从小就天资聪颖,对于世间的所有学问——文学、医学、道术、天文、地理,没有不通达的。
他一开始并没有接触佛法,因为印度外道很盛行,所以他学了一种隐身术,然后就和三位朋友潜入王宫侵凌美女,久而久之事情败露,中了国王设下的埋伏,险些丧命,由此他悟出欲为苦本,断然出家。
出家之后,他用90天时间通达了小乘三藏,又寻访雪山高僧,求学大乘佛法,不久也完全通达,得大辩才,于是起了骄慢心:看来佛法也不过如此。
接下来就讲到他的名字——龙树。为什么叫龙树呢?
始生树下,由龙成道:他的妈妈在树下生了他;他的得道因缘就是大龙菩萨把他接到龙宫——佛法的经典不仅在世间流行,龙宫里也有保存,天上也有,就像寺院的藏经阁一样,不过比人世间的更为丰富。大龙菩萨就把龙树接到龙宫,龙树一看,这么多经典,浩若烟海,他彻底叹服了。
《华严经》就是龙树菩萨从龙宫里取出来的。《华严经》有三个版本——广本、中本、略本。广本、中本卷帙浩繁,人类根本无法诵持,龙树菩萨就取了略本,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华严经》。
龙树菩萨深入大乘教理,得无生法忍,大龙菩萨就把他送回岸上,他就要开始弘法了。但是当时的南天竺王承事外道,毁谤佛法,龙树菩萨就应征入伍,身先士卒,英勇善战。
国王就注意到他,问:“你是何人?”
“我是一切智人。”
国王大惊,问:“一切智人,那你知道现在天上在干什么?”
他说:“天人和阿修罗正在打仗。”
“你怎么知道天人和阿修罗正在打仗?”
他说:“不信你看。”接着,只见阿修罗的残肢和兵器纷纷从天上掉下来。国王就信服了,受其法化。
龙树菩萨是位了不起的大德,被尊为“
八宗共祖
”“
释尊第二
”。不但净土宗,中国的大乘佛法八大宗派都共同推举龙树菩萨为祖师。大乘八宗都能在龙树菩萨的著作里找到理论依据,找到源头。
龙树菩萨虽然八宗并弘,
但他本人信仰的归宿在哪里呢?
根据释迦牟尼佛在《楞伽经》里的预记,
龙树菩萨是归心极乐世界
:
南天竺国中,
大名德比丘;
厥号为龙树,
能破有无宗。
我们凡夫就堕落在“有见”和“无见”当中。
龙树菩萨著有《中论》《百论》《大智度论》等,这些都是站在空宗的立场上破有见的;还有像《十住毗婆沙论》,则是站在有宗的立场上破无见的。
“有见”“无见”是我们凡夫的执著,如果讲“有”,就认定实有;如果讲“无”,就认定实无,这样就不是佛法的中道。
龙树菩萨破斥凡夫“有无”之见。
世间中显我,
无上大乘法;
得初欢喜地,
往生安乐国。
龙树菩萨现生证入“
欢喜地
”,就是初地,又称为“不退转地”,可以分身到百佛土去,智慧、德行已经是不可思议了。
这样一位大德菩萨,
他是选择极乐世界作为最后的归宿
。不要说龙树菩萨,就是普贤菩萨、文殊菩萨也都如此,十地菩萨共同选择极乐世界作为往生的净土。
《易行品》首先说明菩萨靠自力修行,要达到“不退转地”是非常困难的;以此为契机,请教有没有容易的方法。
为什么要达到“不退转地”呢?
因为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成佛,成佛当然不容易,成佛所要突破的第一个关口就是达到不退转。
如果能达到不退转,即使没有成佛,也很稳定了,因为只进不退了。达到不退转地的菩萨,决定不会再退堕下来,只有升进,不会堕落。如果没有达到不退转,就有可能堕落,不管你有怎样的智慧、德行,都有可能堕落。
要自力修行达到不退转,
有三个困难因素:
“行”就是修行,“诸”就是很多。种种的难行苦行、六度万行都要去修——“
行诸难行
”。
不是说一生、两生,或者说一百生、一千生的修行就可以得到不退转,要“久”。这个“久”是很长久很长久的时间。
“
万劫修功证不退
”,从发心修行,生生升进、不堕落的话,都要经过一万劫以上,这是《璎珞经》里所讲的。
总之,要达到不退转,需要很长久的时间,不是一生、两生、一百生、一千生。
“劫”是时间单位,很长,无法衡量。世尊很善于打比喻。如果讲一个数字,可能大家没有概念,说“一亿”“十亿”“百亿”……讲多了,在我们脑子里都是差不多的概念。
世尊用磐石的比喻来说明一个劫的长短。说有一块大石头,其实就是一座石山,四十里长,四十里宽,四十里高。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有一位长寿的天人,每一百年下来一次,用他的袖子在石头上轻轻拂一下——天人的袖子是非常薄的,“薄如蝉翼”都不足以形容它的薄,比云彩、空气还要稀薄。长寿的天人,一百年来拂一次,一直把这个大石山拂完了,一个劫还没有完。
你看看,怎么可以想象!这个时间久远得不可称计。
修行菩萨道“久乃可得”,是成千上万劫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之内,如果说有一生不能修行了,堕落成猪马牛羊了,那还不算在内;是要你生生修行,那才算在内的。
龙树菩萨就告诉我们:
根据经典所说,自力修行非常难,久远大劫才可以得到不退转。
是不是久远大劫一定得到呢?不一定,有危险因素。可能会堕落。堕落成什么呢?堕落成阿罗汉和辟支佛。成为阿罗汉怎么叫堕落?这是相对于成佛而讲的,相对于发大心的菩萨来讲,成为自了汉了,那等于说前功尽弃。
经典里说:如果堕为阿罗汉,“
是名菩萨死,则失一切利
”,等于菩萨断头了,死掉了。因为阿罗汉讲自利,如果不再发大心,就“灰身灭智”了,这样就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等于一尊菩萨、一尊佛没有了。
龙树菩萨在这里用三个字形容:
“
诸
”——种种的难行苦行。
“
久
”——不可思议、不可想象的长时间的修行。
“
堕
”——中途不保险,可能会堕落成阿罗汉。
当然,这还是指有道心、能修行的人。就我们来讲,谈不上,我们是“常没常流转”。
有人一听,就想:难行道这么难!我这辈子一口气上不来,还不知道下辈子到哪里去。所以就在盼望如果诸佛教法里有易行道——容易修行的法门,能够快速到达不退转地,这样的教法请给我讲。
若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愿为说之。
这样的问题提出来之后,龙树菩萨先是批评,批评之后才应许他的要求,说出易行道。
怎么批评?
如汝所说,是儜弱怯劣,无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干之言也。
何以故?
若人发愿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得阿惟越致;于其中间,应不惜身命,昼夜精进,如救头燃。
“你这样讲,是没有发大心。你是一个软弱者,你是一个胆小鬼,你胆小,你下劣,你没有发大愿。为什么呢?因为佛讲了,要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发心成佛、求佛果,在没有得到不退转地的这段长远的时间之内,应当精进勇猛,连身体和寿命通通都不爱惜。日夜不停地努力修行,就像头上着了火要立即扑灭一样,一刻也不能耽误。”
然后又说道,一个人即使是自了汉、想成为阿罗汉,都要精进勇猛地修行。菩萨的修行跟阿罗汉相比,还要精进亿倍,所谓“于此二乘人,亿倍应精进”。
不是说每天磕多少头、诵多少经叫精进修行,那简直是在玩,太懈怠了!
那不叫精进
。我们凡夫很难想象阿罗汉的修行,菩萨就更不用说了。
行大乘者,佛如是说:
“发愿求佛道,重于举三千大千世界。”
一般人能把一张桌子举起来;力气大一点的,一百斤的石头也能举得起来。可是,发心成佛的艰难程度,
比我们举起三千大千世界还要困难
。
因为发心成佛是要承担一切众生的罪业,这些众生的业障压在我们身上,我们都要承担,所谓“荷负群生,为之重担”,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龙树菩萨继续说:
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难,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干之说。
你现在说“如果有易行道,能够快速达到不退转”,你这不是退心吗?你这不是很下劣、很胆小吗?先是对他进行呵斥。
不过,“我只能这样,怎么办呢?”底下还是要给他指明道路。
龙树菩萨说:
“当然了,如果你一定想知道,我就跟你讲。”
龙树菩萨是让我们了解自己的根机,说:“你要修行难行道,那是如何如何困难,不容易哦!”
龙树菩萨是过来人了
,他是不退转位的菩萨,他就知道自力修行很困难,连他自己最后都走向易行道。
所以,他的呵斥是一种折服的方便,等于欲擒故纵,让我们知道修行不易,而起殷重希求的心,最后说:“你真想知道,我就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