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于上海交大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的赵明,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理工男,除了对通讯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外,他也喜欢读史书、跑步、旅游等。本场北大宣讲开始前,赵明与北京大学领导进行了交流,对这所已经有120年历史、人文底蕴深厚的百年老校正在进行的学术反思深有感触,这种“功成不必在我”、正视现实的同时追求理想的精神,在赵明看来,正是中国科技产业需要的品质,也为未来开启无穷的想象空间。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同样是现实与理想并重的华为,也经历过一番苦乐参半的蜕变与升华。
赵明以消费者业务举例: “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华为消费者BG老员工,都是做研发出身的,但时间回溯到20年前我刚进入华为公司的时候,如果谁说自己想做科学家,我们公司会说这个工作不适合你。因为对于当时的华为,如果要生存、要发展,必须以客户为中心来开发产品,客户才是华为公司存在的唯一理由。所以当时的华为是科技现实主义的公司,必须紧紧围绕客户需求来创新。”
从早年做出的设备无人问津,到最后业务遍布5大洲、170多个国家,年收入近900亿美元、员工超过18万,如今,华为已成长为全球顶尖ICT企业,在5G的解决方案上领先行业内所有的公司。
目前,华为仅研发人员就超过8万,分布在全球43个研究所。在研发领域的投入从每年占比营收10%逐年递增,2017年,研发占比已接近15%,并有望在未来几年成为研发领域投入世界第一的企业。HIRP资助超过1200个创新研究项目,与2位诺贝尔获得者、100多位院士、数千名学者同行,与牛津、剑桥等全球逾百所高校及研究机构合作。
“这个时候,
我
们更需要不同领域的人才、行业精英、真正有洞察力的人引领这艘大船往前走,在无人区探索出一条新航道
。这就需要我们在全球各个标准论坛、科技领域合纵连横,这不仅仅是为了遵循并追求全球商业的逻辑,更多也是对科学极致的追求。”
在赵明看来,这就是华为的科技理想主义。“一杯咖啡吸收宇宙的能量,在前进探索的道路上,我们还要培养一批科技外交家。科技外交家广泛扫描,去全世界到处与人喝咖啡交流,抓住业界突然冒出来的小苗子,回来输入到我们的平台中。”
这样的未来,足够支撑起所有18万华为人的抱负与想象。 “这是一个总值23万亿美金的巨大产业,充满了无穷的想象力,也充满了很多的未知。只有宽广的太平洋,才能容得下巨型的航空母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