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最近发表在
JACS
的研究进展,题为
Facile Synthesis of Functional Polytrithiocarbonates
from Multicomponent Tandem Polymerizations of CS
2
, Thiols, and Alkyl Halides
。该工作的通讯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唐本忠教授和华南理工大学的胡蓉蓉教授。
含硫聚合物因为其耐高温、力学性能好、重金属吸收能力强、折射率高、离子导电性好、发光性能独特等优点而备受关注。其中,聚三硫代碳酸酯是一类具有发展前景的材料,与工程塑料类似物聚碳酸酯相比时显示出更优越的性能。但是目前,聚三硫代碳酸酯的应用受到其合成方法的严格限制。已有的研究中大多数聚合反应需要在手套箱中进行,且需要先行制备环硫化物或七元环三硫代碳酸酯等复杂单体,阻碍了材料大规模应用的同时也使得聚合物骨架的结构多样性受限。
多组分聚合(
MCPs
)具有合成效率高、条件温和、单体多样性高等特点,可用于含硫聚合物的高效合成。先前的工作中,已有关于
CS
2
、二硫醇和二卤代烷多组分合成的报道,但是合成的副反应很多,导致聚合物链结构混乱且产率较低。本工作中探究了一种多组分串联聚合(
MCTP
)的方法,有效避免了部分单体的共存和反应,提高了反应的选择性,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为了探索合适的反应条件,作者首先选用了结构简单,溶解度好的
1a
和
2a
(图
1-A
)作为单体。在有
KOH
存在的情况下,
CS
2
与
1a
、
2a
在
DMF
中反应
5 h
,得到
M
n
= 5000 g/mol
低聚物,产率
63%
。相同条件下,先令
CS
2
与
1a
反应
1 h
,再加入
2a
反应
5 h
,得到的聚合物
M
n
= 25900 g/mol
,产率
81%
。除了
KOH
外,作者还筛选了
NaOH
、
K
2
CO
3
、
Na
2
CO
3
和
Et
3
N
四种碱,结果表明
[K
2
CO
3
]:[
1a
] = 3:1
时催化效果最好,得到聚合物
P1
(
图
2
)
的
M
n
= 39300 g/mol
,产率
92%
。同时,对
CS
2
的当量筛选表明,由于
CS
2
的易挥发性,
CS
2
过量的
[
1a
]: [CS2]: [
2a
] = 1:3:1
是最佳的投料比例。
对溶剂的筛选发现,强极性溶剂
DMSO
、
DMF
和
DMAc
中的
MCTP
效果优秀,而
THF
中的聚合只能得到
M
n
= 2200 g/mol
的产物,这可能与中间体盐较差的溶解度有关。接着作者研究了单体浓度
[
1a
] = 0.1
至
0.8 M
的
MCTP
,结果表明单体浓度对该反应的影响不大,高单体浓度导致的高粘度反而可能阻碍聚合。对温度的筛选表明,低温有助于
M
n
的提高,而高温会加速
CS
2
的挥发和副反应的发生。对
MTCP
时间的检测表明,第二步反应在
1 h
内就得到了很好的
M
n
和产率,反应速度很快。对于不同种类卤代烷的
MTCP
研究表明,溴和碘的反应效果令人满意,氯代烷的反应活性较低。
图
2.
各种不同单体串联聚合得到的聚三硫代碳酸酯
与过去报道的聚三硫代碳酸酯普遍的对称结构不同,
MTCP
得到的聚合物分子具有很大的结构多样性。作者选用了一系列烷基二硫醇单体
1b-e
,邻、对、间位的苄基二溴化物
2a-c
,以及一系列烷基二溴代物
2d-f
(图
1-B
)进行聚合,得到了普遍较好的结果(图
2
,
P
2-
P
12
),证明了
MTCP
对于不同种类单体兼容性。在这些聚合物中,
P
1
-P
3
和
P
7
的结构中存在醚链,在弱极性溶剂(
THF
等)中的溶解度较好,而带有苄基和烷基链的聚三硫代碳酸酯
P
4
-P
6
和
P
8
-P
12
在常见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都很有限。
P
8
-P
12
较差的溶解度也很可能是其分子量较低的主要原因。
为了研究这些聚三硫代碳酸酯的结构特点,作者合成了
3
a-c
三种双
(
三硫代碳酸酯
)
(图
3-A
),并得到了
3
b
和
3
c
的单晶。对晶体的研究表明,
3
b
中双键硫原子和苯基氢之间存在氢键作用,
3
c
双键硫原子和烷基氢原子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导致了高度有序的堆积和强结晶性(图
3-B
)。
热重分析表明,具有醚链的聚合物的热稳定性普遍较差,而以
P
4
、
P
8
、
P
9
为代表的具有长烷基链的聚合物则拥有最高的
T
d
(图
4-B
),这可能暗示了长烷基链带来了强结晶倾向。对此,作者采用了
DSC
和
XRD
来研究这些聚合物的结晶情况。对于具有醚链和邻
/
间取代苄基的
P
1
-P
3
和
P
5
-P
7
,玻璃化转变温度集中在
-12
℃
至
21
℃
之间,且不存在熔化峰,属于无定形态。
P
4
、
P
8
、
P
9
的
T
m
分别为
84
℃
、
105
℃
和
89
℃
,
T
c
分别为
37
℃
、
92
℃
和
80
℃
,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更长烷基链会使结晶倾向增加(图
4-C
)。与
P
4
结构类似,但是烷基链更短,聚合度更低的
P
10
、
P
11
、
P
12
观察不到结晶峰,结晶性小于
P
4
(图
4-D
)。
XRD
也明确了
P
4
、
P
8
、
P
9
的结晶事实(图
4-E
)。
对于聚合物溶解度的进一步研究表明,
P
4
、
P
8
、
P
9
具备
UCST
(上临界共溶温度)型聚合物的特征,是一种可能的热致伸缩聚合物(图
5-A
)。体系的有机溶剂溶液具有清晰的
UCST
(图
5-B
),并且这种
UCST
转变可逆性很好(图
5-C
)。从转变温度来看,这一现象应当与
P
4
、
P
8
、
P
9
特殊的结晶性质直接相关。
此外,降温的过程中还能观察到体系的聚集诱导发射(
AIE
)行为(图
5-D
、
E
),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沉淀的过程同时伴有聚集和结晶。对于研究相对欠缺的
UCST
领域,本聚合物结晶驱动的
UCST
行为是很新颖的。
通过热压法,作者成功制备了哑铃型的样条(图
6-A
),并进行了单轴拉伸测试。结果显示,含有醚链的
P
1
、
P
2
、
P
3
表现出了很高的断裂伸长率(图
6-A
,
982−1203%
)和较低的拉伸强度(
1.1
−
3.5 MPa
),具有成为柔性材料的潜力。具有较强结晶性的
P4
断裂伸长率
404%
,拉伸强度
17.3 MPa
,与低密度聚乙烯(
385%
、
12.0 MPa
)相似。
与
P
4
结构类似的
P
10
、
P
11
、
P
12
拥有更好的力学性能。其中
P
10
断裂伸长率
858%
,拉伸强度
23.6 MPa
,兼具韧性与强度,媲美等规聚丙烯(
420%
、
26 MPa
)。
最后,作者研究了体系的拉伸诱导结晶,将
P
4
和
P
10
薄样分别拉伸至
200%
和
400%
。拉伸后,
P
4'
和
P
10'
试样的拉伸强度提升至原来的
3.6
−
3.7
倍,断裂伸长率分别降至
73%
和
40%
,变化明显(图
7-B
)。
2D-WAXD
也证明了这种各向同性到各向异性的转变(图
7-A
)。
D
OI:
10.1021/jacs.4c14708
Link: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4c14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