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樾丞,1881年出生在河北省新河县南小寨村,虽只读过几年村塾,略通文墨,但他天分很高,在书法上可说是无师自通,写得一手好字。
1895年,14岁的张樾丞徒步跋涉来到北京,在琉璃厂益元斋刻字铺当学徒。面对前人的印谱,张樾丞朝夕揣摩,大有所得。
1899年,18岁的张樾丞正式出师,在琉璃厂来薰阁琴书处开业治印,店号同古堂。张樾丞技艺精湛,求印者甚多,曾给宣统皇帝镌刻过八方印,一时名声大噪。
民国年间,张樾丞已是篆刻界蜚声海内外的泰斗级人物。
张樾丞接受治制国印任务之后,便回家翻资料、找印谱,认真画了四张印样,是隶、宋、汉篆、秦篆四种字体,文字样式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半个月后,张樾丞将印样交给了齐燕铭。齐燕铭立即将印样呈送中央领导人和新政协筹备会常委们过目、审阅。
一星期后,齐燕铭高兴地告诉张樾丞,毛泽东主席已经选定了宋体字的印样,新政协筹备委员会正式决定将刻制国印任务交由他来完成。
张樾丞激动万分,不住地点头,连声说:“好极了!好极了!”送走齐燕铭后,他对家人和伙计们说:“毛泽东这个人真了不起,历朝历代的国印都是篆书字体,他却定为宋体。宋体字好哇!老百姓都能看得懂,容易认!”
印样确定之后,张樾丞就忙着加工,化铜、浇铸、打光,拿大锉锉,用手工把做细的木炭磨光。这些工序做完后,张樾丞亲自动手画印样,写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事实上,镌刻这种印是有极严格的特殊规矩的,刻完了不许打样留底,印治成之后,四个角都要突出一点儿,不能是平的。要等到正式启用前再磨平,名曰“启封”,因而张樾丞家也没有国印的印样。
8月底,中央办公厅监印官员和几名工作人员来同古堂取印,当要付高额酬金给张樾丞时,张樾丞死活不肯要,工作人员只好把钱带了回去。
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之后,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大印完成了它的使命,如今以国家一级文物的身份,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之中,平时很难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