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日晚7点
直播主题预告:
10+文章和国自然喜欢的“万金油”套路
今年国自然申请刚落下帷幕,想聊聊申请书撰写上的一些经验和感悟。
一、
国自然
有标准格式吗
?
在最开始写本子的时候脑子里闪现最多的问题就是“这是标准格式吗?”,后面看得多了、写得多了发现这就是一个悖论,因为国自然不是八股文,没有固定的格式与模板,是一个允许“一千个哈姆雷特”出现的申请式文本。你
可以将实验结果图放在立项依据里,也可以将其移到最后的前期研究基础里;你可以将已完成实验放在实验内容里,也可以只用其引出科学假说
,
这些都
OK
,但是别忘了它本质上是一份等待评审专家
judge
的申请书,
没有正确的标准但是存在最佳的展现方式
。
二、国自然最佳的呈现形式
那国自然
完美的展现方式
是什么样的呢?同样没有固定的模板,但是抛开创新性、前期研究成果和基础,就申请书本身而言,优秀的国自然本子阅读起来很舒服,读完一部分后会有一种魔力诱导你一步一步往下读,给人一种娓娓道来的“听书感”,就算不是熟悉的领域也能看懂,看完也会收获很多,感觉自己似乎也会了,这就是之前读书期间听腻了的
“
讲好
story
”
的具象化。
当时认为“
story
”这个词特别形而上学,或许还有过自诩踏实因此对其不屑的嘲讽,但是当自己发过文章、写过基金后发现不管是什么专业文本,讲好
story
的前因后果都至关重要,
好的
story
不仅能吸引评审老师的眼球认真读下去,也是在向评审老师传达课题的意义和科研思考,而暗藏在
story
下面的就是最根本的“逻辑”
,具体来说就是
每一个分子必须由实验结果引入
,
阐述清楚研究它的原因
,
“因为
XXX
很重要
/
在该疾病中尚无研究”并不能成为研究它的理由。
三、立项依据的逻辑梳理
又想起以前坐在
bench
前抓耳挠腮地写文章和毕业论文的自己,是打字很难吗?并不是,
难的是面对一堆实验结果如何有所取舍地将整个逻辑线理顺
,同样这也是写国自然立项依据最重要的地方,那么如何将现有结果串起来或者是设计一个逻辑性强的好
story
呢?
下面就简单说说
立项依据常见的逻辑思路
(见下图)。
1
、
测序数据
/
前期研究基础
:
确定目标基因
A
→临床样本: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
A
与表型相关程度→细胞:抑制剂
/
基因敲除
/
过表达表型验证→动物验证(可选);
若是研究化合物药效需要先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中确定
药效
→
靶蛋白垂钓
找到目标基因
A
→验证化合物与
A
的相互作用,然后进行上述过程;
2
、为找到
A
的作用机制,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通过
转录组测序
锁定目标分子
B
,或是通过
蛋白互作预测
找到
B
,但两者均需要实验进行初步验证,两者需结合筛选出的
B
更具有说服力;
3
、接下来就要
探究
A
调控
B
的具体方式
,这时候就要
通过调研根据
A
、
B
的功能特点进行猜想和验证
,常见的调控方式有:
①
转录调控
:A
可结合
B
基因的启动子、增强子或组蛋白直接调控
B
基因表达,或是结合转录因子、转录抑制因子、转录酶或
B
的
mRNA
简洁影响
B
的基因表达;
②
物理结合
:
A
通过结合
B
或者
B
的下游分子抑制
/
激活下游信号通路;
③
蛋白翻译后修饰(
PTM
)
:
A
通过对
B
蛋白进行翻译后修饰调控
B
蛋白的降解或活性影响下游信号通路。
对于
PTM
研究常见的另一种思路:
测序数据发现某种修饰分子
/
转移酶及其所在信号通路活性
/
表达升高(如糖酵解会促进乳酸积累)
→
PTM
组学研究发现目标基因
→翻译后修饰水平验证。
4
、最后需要将
B
与表型联系起来,最好选择一条已知的信号通路或分子,检测该通路信号及三者与表型的联系。
立项依据常用逻辑思路
保证立项依据强逻辑性的另一关键就是
去掉不相关的实验与结论
,明明想研究乳酸化修饰对目标基因
A
活性的调控,但还用了大量笔墨去描述
A
的表达水平、敲低与过表达等等,那究竟是蛋白水平改变起作用还是乳酸化修饰起作用?两者谁的作用更强?或者只有乳酸化修饰了的
A
才有活性?在立项依据中不要自己推翻自己,放了就需要说清楚,跟写文章一样,不是什么结果都适合放上去,
无关的东西展示越多,越容易出现漏洞并引起质疑
。
每次看到一些成果和前期研究基础丰富但写的并不怎么的本子就感觉很惋惜,有可能是时间不够,但是都有这么好的基础了却不把最简单的申请书好好梳理一下着实可惜。
总而言之,立项依据的逻辑性是能否讲好
story
的关键,也是说服评审专家同意资助的最佳方式,但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文章基础不好、前期实验结果基础不够、课题设计思路不佳,最后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回天乏术
。
所以从现在开始认认真真为明年的基金申请打下坚实的基础吧,常胜将军的秘诀是永远不打无准备的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