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from internet
解析作者 | 唧唧堂心理学写作小组:
Runsong
本文是对论文《日常的自主性支持和性取向的公开能预测日常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状况(Daily Autonomy Support and Sexual Identity Disclosure Predicts Daily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Outcomes)》的一篇解析。该论文于2017年5月发表于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作者是Nicole Legate , Richard M. Ryan , 和 Ronald D. Rogge。
在电影迷恋荷尔蒙(Soldier’s Girl)中,军队对同性恋实施“不问不说”政策,只要同性恋不公开自己的性取向,就可以留在军队里,别人也无权过问;一旦公开,就必须脱下军装,离开军队。2011年,美军正式解除同性恋官兵公开性取向禁令。随着禁令解除,同性恋军人可走出心理阴影。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性少数群体(包括同性恋、双性恋、无性恋、跨性别等)公开自己的性身份,即出柜,对于他们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同和减少污名化造成的心理伤害,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他们在公开性身份之后,可能会遭遇同学、同事和家人的歧视、偏见甚至粗暴对待,给他们带来长期压力。因此,决定是否出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出柜的决定:
与肥胖、身体疾病不同,性少数群体经常需要决定是否、向谁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表明自己的性身份,比如一部分性少数群体坚决不会在工作场所出柜。出柜对于性少数群体而言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而不是全或无(all-or-nothing)的状态,他们可能完全出柜,可能完全不出柜,或者部分出柜。
他人的负面态度和社会的不包容会让很多性少数者决定活在柜子里。
出柜的风险:
很多性少数者都听到过同事或者同学对性少数群体的贬损,担心自己在出柜后会受到骚扰、攻击和威胁。即使面对亲密的朋友和家人,出柜也是有风险的。据调查,美国大约有四分之一的母亲和三分之一的父亲不能接受孩子的出柜。那些已经出柜却得不到家人、朋友的理解和支持的性少数者,比没有出柜的人更加倾向于自杀。
出柜的理由:
考虑到上述风险,性少数者为什么要出柜呢?最主要的理由是,如果隐藏性身份,就更难得到恰当的社会支持,就会产生更低的社会信心、自尊和更多的抑郁、焦虑情绪,而且更有可能吸烟和染上HIV。此外,还有研究发现,隐瞒性身份可能会消耗认知和自我调节资源,影响自我认同和人际关系质量,特别是与性少数群体的关系,而性少数群体是性少数者的重要支持来源。
出柜能帮助性少数者释放认知和情感资源,缓解性身份带来的痛苦,使一部分人际关系更加紧密,促进自我接纳、自我整合。
出柜的结果依赖于他人的反应:
向父母、朋友出柜的青少年如果得到了包容和支持,他们就会有较少的抑郁、自杀企图、药物滥用和高危性行为。
他人对出柜的反应能预测性少数者的心理健康。
自主性支持:
根据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
,自主是人们的一种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感觉、信念和思想做出相应的行为,比如一个人是同性恋,就应按同性恋的感觉行事,而不是像异性恋那样。自主的反义词是受控,就是因为外部压力而感觉自己不再是自己了。自主与很多积极的心理状态存在关系。当人们感受到环境对自主性的支持时,他们也就感受到了自己本来的样子是被环境接受的。自主性支持有利于个体按照自己的兴趣、信念表现自己,保持自我的一致性和一体化,进而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对于性少数者是否出柜,自主性支持是一个强有力的预测因素。
在自主性支持环境(autonomy-supportive contexts)中,出柜对性少数者是有益的,而在控制性环境(controlling contexts),出柜不会带来幸福。
本文研究者运用自我决定理论来理解影响出柜的社会因素和性少数群体在出柜后的心理体验,并使用经验取样设计(experience-sampling design)来探索出柜的影响因素,尤其是SDT中的自主性支持(autonomy support),以及出柜造成的心理和生理上的结果。
研究者假设,自主性支持会促进出柜,如果出柜后个体的自主需求得到满足,他们就会更加幸福,同时也会表现出更少的生理症状,这是多层次路径模型(multilevel path model),如下图。
picture from internet
研究方法
参与者:
共有71名参与者(34名女性,36名男性,一位跨性别男性;45%是男同性恋,21%是女同性恋,34%是双性恋;77.5%是白种人),年龄从18岁到51岁。
研究流程:
研究者先收集参与者的人口统计学数据,让参与者填写关于心理幸福感(包括抑郁、自尊、愤怒、焦虑)和最近生理症状的问卷。然后在两周的时间内,研究者每天给参与者发3次短信,提醒他们填写问卷,在问卷中参与者需要描述最近一次与别人(包括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其他亲戚、亲密朋友、普通朋友、同事、领导、陌生人等)交流的情形。这种方法是日常日记法(daily diary methodology)。
日常测试内容:
研究者使用自主性支持问卷(Autonomy Support Questionnaire)测量参与者感知到的与他们交流的人对他们的自主性的支持程度。这份问卷包括这样的问题:“我觉得他/她在交流过程中会尝试理解我是怎么想的”和“他/她会认真听我表达”。研究者调查了参与者对性身份的感受,比如“我在与他/她交流时对自己的性身份感到自在和舒服”,还调查了参与者的出柜程度、自主需求的满足程度、心理幸福感、生理症状和交流的时长。
研究结果
描述统计和各变量的相关关系见下表。结果表明,
与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相比,双性恋感受到的自主性支持更少,他们更少透露自己的性取向,自主需求也更少得到满足,并表现出了更多的身体症状。
对于性少数群体,亲密朋友会提供最多的自主性支持,很多性少数者都是首先向亲密朋友出柜的。
本研究发现,
性少数者有针对性地对某些人出柜,对某些人不出柜,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心理幸福感,但是这与生理症状没有多大联系。
研究者使用Mplus软件验证了多层次路径模型。在多层次结构方程模型中,变量被分为组间变量和组内变量。自主性支持被用来预测出柜程度和自主需求的满足程度,出柜程度被用来预测自主需求的满足程度,而自主需求的满足程度被用来预测幸福感和生理症状。该模型显示出良好的数据拟合度。
性少数者在谈话中感受到对方对自主性需求的支持,就会更有可能出柜,尤其是当对方是亲密朋友时。
然而,
如果对方是家人,而且对性少数群体表示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性少数者很可能会谨慎选择出柜,毕竟有些家长能理解性少数群体,但很难接受自己的孩子是性少数者。
人们在与亲密朋友相处时,会感受到更多的自主性,这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心理幸福感,减少他们的生理不适。
讨论
本文研究者检查了出柜的前因变量和后果,自主性支持、关系类型、性少数身份类型都会影响性少数者的出柜决定。
感知到的自主性支持较多时,面对亲密朋友时,自己是男同性恋或女同性恋而非双性恋时,他们更有可能出柜。
在出柜前,他们考虑过潜在的后果,所以一般而言他们都倾向于选择在对自己有利的情况下出柜。每一次有选择性地出柜之后,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会有所提高,生理症状会有所缓解。
反过来说,如果性少数者感觉别人不能接受他是谁,他就不得不隐藏自己的性身份,他的心理状态也就会变差。
参考文献:
Nicole Legate, Richard M. Ryan, Ronald D. Rogge. (2017, May 16). Daily Autonomy Support and Sexual Identity Disclosure Predicts Daily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Outcom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0.1177/0146167217700399.
唧唧堂研究人简介 :Runs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