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午睡与身材、大脑健康及特定人群午睡建议的研究报道。报道中提到了多项关于午睡的研究,涉及午睡与肥胖风险、午睡时长与大脑机制、午睡与心衰风险及特定人群(如经常失眠的人、有低血压的人、年纪大且胖的人)的午睡建议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午睡可能与身材有关
一项发表在《肥胖》期刊的研究显示,午睡习惯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影响肥胖风险及减肥效果。研究通过构建‘午睡多基因评分’系统来评估个体的遗传倾向,发现午睡遗传倾向高的人群中,常午睡者的肥胖几率更低,更容易实现减肥目标。
关键观点2: 午睡对大脑的影响
一项发表在《科学》期刊的研究揭示了短暂午睡对大脑神经机制的影响。30分钟的浅睡眠可以帮助大脑‘重启’,提高认知表现。但需要注意的是,时长过长的午睡可能增加疾病风险。
关键观点3: 午睡的最佳时长
研究显示最佳的午睡时长为30分钟以内。午睡超过30分钟的人,高体重指数(BMI)、代谢综合征风险可能增加。
关键观点4: 午睡时间过长可能增加心衰和老年痴呆风险
权威期刊发布的研究探讨了午睡与突发性心衰风险及老年痴呆症风险之间的关系。发现午睡时间过长可能会增加这些风险。
关键观点5: 三类人群建议减少或避免午睡
包括经常失眠的人、有低血压的人和年纪大且胖的人,这三类人群建议减少午睡甚至不要午睡,因为午睡可能加重他们的健康问题。
正文
看似惬意、慵懒的午睡,竟可能与身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前一项刊发在《肥胖》期刊的研究显示,
午睡习惯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影响肥胖风险及减肥效果。
2024年12月发表在《肥胖》期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午睡习惯、遗传因素和肥胖风险之间的关系。
研究选取了当地1278名超重或肥胖的参与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午睡习惯,并结合睡眠模式、饮食习惯和运动情况,
构建了一个名为“午睡多基因评分”(Siesta-PGS)的系统来评估个体的遗传倾向。
研究将午睡习惯分为:
(1)从不/罕见午睡:每周从不或1-2次午睡;
(2)有时/通常午睡:每周3-6次午睡;
(3)总是午睡:一周7天都午睡。调查中,约42.4%的参与者有规律性的午睡习惯,平均每周4次左右,其中约13.2%的人几乎每天都午睡。大多数人午睡的目的是放松,缓解上午工作的疲劳。
研究显示,
有午睡遗传倾向的人,会更多选择午睡。
在研究中体现为:较高的“午睡多基因评分”得分与更高的午睡频率之间有显著关联。
尽管总体上“午睡多基因评分”并未直接与肥胖有明确联系,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例如,在有午睡高遗传倾向的人群中,常午睡者的肥胖几率比不午睡者低60%,也更容易实现减肥目标。
不过,在午睡遗传倾向低的人群中就没有这样的发现。
这提示午睡习惯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影响肥胖风险及减肥效果。
有人午睡起来感觉神清气爽,有人却浑浑噩噩。那么,到底怎么睡、睡多久合适呢?2024年11月刊发在《科学》期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浅睡眠(午睡)对大脑神经机制的影响,仅仅30分钟的短暂睡眠,就可以帮助大脑“重启”,提高认知表现。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午间小睡一会儿,让你感觉脑子转得快了。
研究使用了猕猴作为实验对象,因为它们的视觉和认知功能与人类相似,能够很好地模拟人类的睡眠模式。结果发现,
30分钟的浅睡眠促使大脑局部突触连接重新调整,形成非对称性抑制机制,帮助大脑“重启”,优化信息处理。
可见,午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休息,它也是大脑“自我优化”的时刻。但需要注意的是,时长过长的午睡,反而增加疾病风险。
2023年4月《肥胖》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
最佳的午睡时长为30分钟以内。
与不午睡的人相比,午睡超过30分钟的人,高体重指数(BMI)、代谢综合征风险反而增加41%。
很多人都有午睡的习惯,午睡除了缓解身体和眼睛疲劳还可以改善记忆力、保护心脑血管等。但午睡时长也有讲究,午睡时间过久也会出现健康隐患,权威期刊JAHA就曾发布过这样一篇研究,
报告探讨了午睡与突发性心衰风险之间的关系。
研究纳入了1140名平均年龄在80.7岁的老年人,通过14年长期随访受试者的午睡习惯,并建立模型分析每日午睡时长及频率与心衰风险。
数据显示与午睡时间比较短的人相比,午睡时间超过30-60分钟心衰风险可能增加68%-111%;而午睡时间大于60分钟的人,又比午睡时间在30-60分钟的人增加26%。
也就是说,午睡时间越长,心衰发生风险越高!
美国《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病协会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显示,
午睡过久其实并不是什么好事,比起午睡不超过1小时的人,每天午睡>1小时出现老年痴呆症的风险要高出40%。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潘静
2024年在该院公众号刊文提醒,午睡也不是说人人睡了都有好处,有这三类人建议减少午睡甚至不要午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