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向硬件领域进军的道路上,谷歌一直没有停下脚步。在继 Pixel 手机完美亮相之后,Google Home——
一个全语音控制的智能家庭中枢接踵而来。
Google Home
11月4日,Google Home已正式上市,并开始陆续交付用户。鉴于同类产品亚马逊Echo的销量已经超过 300 万部,各方对 Google Home 在市场的表现理应
抱有相当的期待。
回顾谷歌的各类产品Google Search、Gmail、Chrome、Google Maps以及 Android ,我们自然可以得出结论:谷歌的很多产品都不是最早的,但追求的是最好的。但愿这次的Google Home也能够跻身谷歌成功的产品之列。
谷歌新品家族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不少谷歌的硬件产品
最终都因没能大卖而销声匿迹,
Google Home当然也面临这种风险。
撇开对其市场表现的预测来看,Google Home在诸多层面实质上就是
一款测试性的产品。
无论是Google Home还是亚马逊的Echo,甚至是国内的一些同类产品,包括科大讯飞的Dingdong,甚至还有一些国内最新的机器人产品,比如Rokid等等,本质上的作用是一样的——
都被设计成了未来“智能住宅”的控制终端和交互界面。
以当前的科技水平而言,很多过去在科幻片中才能出现的场景已经在理论上实现。例如,屋外的各类温度、湿度以及光学传感器可以给室内的计算系统提供参数,然后驱动各种加湿器、空调以及电动窗帘,并将房间调整成最符合屋主喜好的环境。而谷歌对此的打算是: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用户只需说几句话就好了。
毫无疑问,此次上市Google Home的核心就是“谷歌助手”(Google Assistant),也是之前的OK Google语音系统的升级版本。
对于语音识别的研究,谷歌可谓是
积淀多年
,毕竟这对于搜索引擎而言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最早可追溯到2007
年的
Goog-411
,
这是一项免费的自动查询电话号码的服务,与同期产品相比较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但从一开始谷歌就没有打算用它来赚钱,其真正的目的在于建立起
一套语音识别算法
,来为自己日后的语音之路打下基础。九年之后,Google Home的上市对谷歌而言无疑不仅是一个新的开始,
也到了交第一张成绩单的时候。
让人扼腕的是,虽然说Google Home在硬件上完全对得起
129美金
这个价格,其可爱的外形也足够吸引人,在语音识别系统的能力和设计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因为诸多交互功能的缺失,以及没有应用程序等问题,Google Home在性能上
甚至还不如手机
,同时也缺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庭物联网的支持。
谷歌物联网
更何况,如果说任何图形和视频交互界面都已经可以被彻底淘汰,只需语音就能够十分顺畅的完成所有交互,那么这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但不可否认的是,虽然“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但远远不能够被称之为成熟。
甚至,在5年内语音识别能够足够成熟,以至于人类可以不再需要任何屏幕,这都依旧存在很大的疑问,
更遑论如今的草莽时期。
总之,对消费者而言,现在的Google Home可能更像是一款“玩具”,而对于谷歌来说,
则无疑是一次对于未来的测试。
但即便仅仅只是过渡性产品,
但并不代表这款产品不会受到市场的认可。
特别是
在一定意义上,
贝索斯的亚马逊已经在过去的两年中初步打开了语音助手硬件产品的市场,
至少证明了用户对家庭语音终端的需求是存在的。
2014年11月7日,亚马逊正式发布一款名为
“Echo”的室内语音助手硬件产品
。Echo可以通过基于云端的人工智能Alexa来回答用户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如天气、时间查询等,甚至还可以命令Echo在亚马逊的购物应用上完成购物。此外,该设备还可以通过与iOS、Android及PC相连接,来支持闹铃、音乐播放控制多媒体播放等其他常用功能,同时支持购买音乐等产品。
亚马逊Echo
从Echo发布至今已有两年时间,亚马逊显然对这款售价仅
199 美元
的硬件设备寄予厚望,每周都会为其加入一些新的功能。根据消费者情报研究机构CIRP的最新统计报告,截至目前,
亚马逊Echo的销量已经超过300万部。
调查显示,Echo的用户满意度高达
87%
,而且用户在家使用Echo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2015年3-12月亚马逊Echo品牌知名度快速上升
但无论如何,现在依旧难以对Google Home有任何高下的判断,而对于接下来对Google Home全面点评中的麻辣部分,也希望读者和DT君一样保持一份宽容心——
一款硬件产品的成熟是需要不断的迭代和尝试,“永远在路上”背后的故事往往不是局外人能够体会的。
没有说明书的机器
对于一款手机而言,将语音命令设置为辅助手段无可厚非,但对于129美元的Google Home而言,该款产品就成了只能执行语音命令的
漂亮盒子
——这多少让人感到尴尬,
一款没有屏幕交互界面的语音应用只能让使用者一脸茫然。
视频用户界面可以让用户对产品各项功能有个直观了解。但既然Google Home没有交互界面,至少应该有详细的说明书,
然而用户得到的仅仅是178页脚本文件。
虽然说明书会让如今的新产品显得不够炫酷,但如果没有文字记录命令和参数,用户将永远无法发现产品功能。
另外,Google Home对语法的要求也到了
令人发指的地步
。“所有房间放音乐”的指令有误,必须要改成“所有扬声器都放音乐”才能正常工作。
音乐播放功同样令人无语。Google Home默认播放无线音乐而
很难识别本地音乐
,这让人很恼火。
Google Home只能通过用户创建的个人列表播放本地音乐。比如“OK Google,播放晨曲”是有效指令,而
“播放最近听过的歌曲”和“播放本地音乐”这种指令都是无效的。
没有说明书和命令要求意味着Google Home很难实现用户预期目标。不能说Google Home无法随意播放本地音乐,只能说用户不知道该用什么命令。比如,“在电视上播放YouTube订阅视频”可以有很多种说法,但天知道哪条是标准指令。但更糟糕的是,用户有时还会误解Google Home反馈信息。
所以,Google Home是可以正常工作的,
只不过你还没有发出正确的指令
,或者Google Home听错指令了,还有可能是它的功能确实不支持用户的要求。另外,Google Home还会悄悄升级,所以可能上周无法实现的功能这周突然行了。
129美元买一个无法充分利用的东西也实在让人沮丧。
头脑中有命令和代码的人会可以更好地驾驭Google Home,也不乏有天才通过脚本来熟悉Google Home的功能,但
小白们只能对着一个炫酷的盒子抓耳挠腮了。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从首批收到产品的用户放出的照片看来,谷歌应该加入了
纸质产品说明书,
并在产品外包装背后标注了最常用的
语音指令示范
。
总之,一个完全抛弃屏幕的智能终端总让人觉得缺少点什么,至于社交层面就更不用提了。
包装盒中的手册疑似纸质产品说明书
产品外包装背面也标注了常用语音指令示范
星球大战中呆萌的白兵
Google Home共有
六种颜色
可供选择,设置极为简单,全程语音操控,当然
传统的触控也是支持的
。其顶部有可以变换 4 种不同颜色的LED灯,以适应不同的家居环境。总之,就是一款设计简约、外观明快、给人以舒适感的产品。
Google Home看上去是一个
白色的亚光圆柱体
,大约14厘米高。不过倒也不是一个标准的圆柱体,因为顶端有斜切面,底部则是圆滑的,看起来像个可爱的梨形。
最抓人眼球的就是顶部斜切面上的
12色灯环
,之所以如此设计是为了在使用时给用户一定的视觉反馈,表示
它正在思考
。通常情况下灯环是熄灭状态,当用户发出“OK Google”的命令时,四个指示灯会亮起,
颜色是谷歌商标经典的四色组合。
Google Home进入工作状态时,顶部LED灯显示的谷歌商标经典配色
此外,顶部的斜切面还是一个
触控界面
,可通过轻点来将设备静音。也可以像使用老式iPod一样,在界面上划圈来控制音量大小。
两个远距离拾音麦克风分别位于顶部两边。当然,亚马逊Echo的配置要更炫一些,拥有七个拾音麦克风,但从目前的用户反馈来看,
Google Home的拾音能力没有任何问题。
亚马逊Echo(左)和Google Home(右)拥有完全不同的拾音放音设计
Google Home的背面有一个发光LED品牌标志“G”,以及一个巨大的关闭麦克风按钮。如果你不想再让设备回应你的语音指令,可以方便的将麦克风关闭。
用户可按自己的喜好购买其他颜色的底座,20美元一个
Google Home的下半部分是音响单元。如果你厌倦了同一颜色,只需花上20美元就可购买一个新的底座,
七种颜色
,三种表面材质(织物、塑料、金属)。让你一周七天天天好心情。
拆开底部音响就可看见其内部结构,由一个主驱动单元和两个2英寸被动式喇叭组成的音响系统。音效还不错,
音量也足够让你在房间的任何角落都能清晰听到。
Google Home的声音驱动单元
但很奇怪的是,在设备背面居然有一个
老掉牙的MicroUSB接口
,官方并未说明它到底是拿来连接什么设备的,唯一的可能就是谷歌公司的技术部门拿它来做系统调试或升级之用。底部还有一个用橡胶保护塞覆盖的DC电源接口,话说DC电源的体积还不小,约是Google Home本身大小的五分之一。
Google Home底部的MicroUSB口和电源适配器
Google Home是继Google Pixel手机后,正式推向市场的
第
二款谷歌品牌产品。
Pixel手机的设计并没有什么惊艳之处,这可能由于手机推出得太仓促,毕竟,从设计开发到生产只花了9个月时间。但Google Home就不一样了,
其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
Google Home 的设计理念和谷歌主页的风格保持了高度一致:
全白的机身,点缀了蓝、红、黄、绿四色灯光。
当用户从包装盒里取出设备并启动时,完全可以认定这款产品必然出自谷歌。如果说亚马逊Echo看起来像《星球大战》里的黑武士达斯·维达,那么Google Home更像是呆萌的白兵。
Google Home最初由Chromecast团队负责开发,把它看做一个大号的智能版Chromecast可能是个比较贴切的比喻。与第一代Chromecast一样,Google Home配备了Marvell Armada 1500-mini单芯片系统,芯片为一颗配备512MB内存的单核Cortex-A9处理器。从性能上说,这款芯片的性能已经不如大部分在2011年后推出的高端手机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Google Home性能跟不上
,毕竟,一代Chromecast已经可以将1920×1080P的视频流推送到电视了,
而Google Home需要做的仅仅是控制麦克风、音响、调制解调器罢了,
处理器性能其实无关紧要。
直接将Google Home连接到计算机是不行的,必须用特定模式连接USB口启动。
具体方法是按住设备后面的静音键,再连接到电脑,大约5秒后,设备可被识别。
Google Home用“静音模式”启动后,在Windows系统中的连接信息
从软件上看,会发现Google Home
具有更多的Chromecast血统
。Chromecast的App已经被升级为Google Home App,用户将通过这套软件来对设备进行设置。想必Google Home的内部操作系统会有更多与Chromecast固件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简单的Google Home手机端设置界面
这里要特别吐槽一下Google Home的电源设计。相比同时发布的Google Wifi所采用的USB-C 口取电方式,
Google Home那个蠢蠢的DC电源和一堆电线就显得太土了。
与异常简单的设备设置相比,用户们最大的难题可能是如何才能把那根严重影响美观的电源线藏起来……
碎片化的谷歌助手
谷歌助手会根据不同设备,来调用相应的功能
实际上,Google Home是第三个谷歌助手的产品。另外两个是即时通讯软件Google Allo和旗舰版智能手机Google Pixel。它们虽然都被称之为谷歌助手(Google Assistant),
但却是相互独立的系统和功能集
。这多少有些不便。
Google Home有语音命令功能,却不能发信息,做备忘,创建日历活动;Google Pixel能发信息等却不支持Google Play或Chromecast(一款类似于电视棒的连接设备);Google Allo能发信息,做备忘却不能添加购物单,没有Chromecast和音乐播放功能。总之,
谷歌助手让人觉得还处于碎片化的时期,并未实现有机整合。
姑且忽略Allo,因为它接收的是文本,而不是语音指令。但Google Home和Pixel间的差异就有些莫名其妙了。它们同样对“OK Google”等语音指令做出响应,但拥有不同功能。
Google Home和Google Pixel
对语音指令遵循典型的蜂群思维
。它们都会对“OK Google”做出响应,只不过Google Home具有优先级。在Google Home作用范围之外,Google Pixel会做出回应。但从上面的表中可以看到二者在功能上很少有重合,所以执行何种功能完全取决于选用哪种设备。
对智能家居时代的憧憬
除了媒体功能,谷歌还提供了很多丰富的语音指令。用户可以添加购物清单、启动游戏、询问天气、设置闹钟等。与Uber结合后,还可以用Uber叫车。
Google Home的定时器用
在厨房里也能大展身手
。用户可以语音设置启动时间,可以随时询问剩余时间,还可以甚至多个并行计时器并给不同计时器命名。毕竟,从前辈亚马逊Echo的经验看来,
51%的用户选择了把它摆在厨房里……
最智能的“厨房伴侣”:亚马逊Echo
虽然音频和热词都在不同设备上同步功能,但计时器或闹铃却识别特定设备的指令。Google Home接收到的很多指令并不与手机进行交互,这样时间闹铃就不会影响到Google Home的工作。但手机却可以通过App控制Google Home的音乐播放功能,这种考虑也是极其周到的。
Alphabet的Nest、飞利浦的Hue、三星的SmartThings——三款智能家居平台都各具特色。相对而言,Nest更简单一些,而且它调节与识别温度的功能特别强大,而SmartThings似乎仅有电灯开关功能。
谷歌没有把门锁包含到语音指令中,这或许是为了防止外人入侵。
从左至右:Nest、Hue、SmartThings
谷歌还给Pixel手机和Google Home添加了IFTTT功能,这样那些“事必躬亲”的人就可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所谓IFTTT,即"If This Then That",它就
如同一个巨大的应用商店,通过一个行动触发更多服务。
有了谷歌助手和IFTTT,用户就可以通过语音命令触发任何IFTTT行动。如果有用户不喜欢门锁不受控制,他大可以自己添加指令。这样,在官方标准之外,
用户可
随意设定各种不同智能家居。
谷歌助手目前只能作为触发,而不能发出执行指令
,这多少有些遗憾。如果它能执行指令,它就能在某些条件下拥有语音功能。比如,它可以将文本引擎装换为文本-语音引擎,为用户读推文等。
语音应用的
另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是用户账户和身份验证
。Google Home的账户是唯一的,但却没有用户验证功能,任何发出指令的人都被假定为授权用户。Google Home的App有一个“个人信息”复选框。关掉该复选框别人就无法读取用户的个人数据。但打开该复选框就会将自己的信息暴露无遗,别人甚至可以以用户名义叫Uber。
理论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套以语音为基础的授权系统,
但实际上却很难做到。
谷歌流媒体的良苦用心
Google Home的媒体功能同样用心良苦——
可以结合手机或电脑,拥有Chromecast的功能
。用户按下Chromecast的按钮就可以将音频传送给Google Home,它再将音频通过Chromecast附近的扩音器播放从来。
用户还可以用语音命令控制Google Home的媒体功能,比如“播放音乐”(Play Music)或“在某设备上播放音乐”(Play Music on [device name])这些简单命令。同样,用户还可以将流媒体传送给Chromecast。Chromecast除了支持音频,还支持YouTube和图片。
虽然Google Home在12月份才会发布SDK(软件开发工具包),但它目前已经支持部分第三方音频。除了Google Play和YouTube音乐,它还兼容Spotify和Pandora的第三方语音命令。
正确识别语音命令往往要看运气。但Google Home更智能,无
需给出非常明确的指令,系统就能做出智能判断。
Google Home播放音乐是可以手动暂停音乐或调整音量,也可以发出语音指令控制。
不要把Google Home当成一个蓝牙音响,它是纯粹的投射装置。虽然Google Home会出现在蓝牙列表中,但它却不能像蓝牙一样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