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前天晚上,微友“蒂斯程”给我们留言,希望评论君有空聊聊空巢青年。没想到,这一倡议得到了2000多位读者的响应,看来大家对“空巢青年”的提法,有不少心理共鸣。
严格来说,空巢青年并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概念,主要指远离故乡和亲人,在大城市独自打拼的年轻人。愿意自称空巢青年,是有那么一点点自嘲,一点点戏谑,也有那么一点点无奈。比如,曾有人在知乎问“如何看待空巢青年”,一位网友这样回答:
“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孤独得像条狗,我和siri成了好友。在沙发上看电视睡着了,醒了发现一切依旧,没人给我盖被子,没人关电视……”
这样的描述很有趣,但也难免夸大了“空巢”悲情的一面。比如有人就说,低质量的陪伴,不如高质量独处。其实,空巢青年,和蚁族、单身青年等概念,有不少重合;如果分析其在青年群体中的占比,甚至还不到15%。
不过,大家点“空巢青年”的题,本身就说明了这个概念受关注。这或许是因为,空巢的概念,切中了社会结构和心态的变化——随着流动社会的到来,社会生活呈现“原子化”的趋势,我们的情感寄托何处,我们的心灵又该如何安放?对更高品质的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的向往,可能是空巢青年共同的心声吧。
我的同事,在6月23日晚上,和大家聊过“社交美食”小龙虾,他的一句“吃什么不重要,关键是跟谁吃”,说到了不少人的心里。的确,不管是主动选择,还是出于无奈,对于空巢青年而言,既然扎根城市,立志为生活、为理想拼搏、奋斗,那么怎样处理自己和社会的关系,让生活更有光彩,就是始终逃避不了的核心问题。
当你乐于在网上分享生活点滴时,是否能够再进一步,走到线下,和有共同爱好的朋友探讨交流?当你抱怨周围邻居都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时,是否愿意主动上前问候一声,打个招呼?在评论君看来,这些小事都不难做。因为面对面的交流,哪怕是一个善意的眼神,一个温暖的微笑,它所起到的传递情感的功效,有时要胜过千言万语。从这个角度来看,只要你能跨越心里的那道障碍,摆脱寂寞、充实内心,或许要比想象的容易得多。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否认空巢青年所承受的种种生活压力。青年们的心声,社会治理者也应该听一听。事实上,像住房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创业环境问题,等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生活状态。正因此,对于青年人的种种烦恼,应当引起重视,努力创造更公平、更宽松、更友好的奋斗环境,让年轻人相信勤奋和规则的力量,始终保持昂扬、向上进取的状态。
有学者评论,置身现代社会,“个体化已是命定之事,而非可以选择之事”。即便“单打独斗”是不少朋友人生的必经阶段,但评论君依然相信,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们需要,也可以从身边各种新的生活集体中,找到社交的温暖,发现心灵的港湾。就像鲁迅先生说过的那句名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拥抱生活,追寻梦想,就不会孤单。
这正是:空巢无需迷茫,身旁就有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