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太空与网络
卫星与网络专注军民融合的报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依靠社会力量,为推动我国航天技术民用和卫星网络通信的规划、建设、应用以及研发、生产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太空与网络

深度 | 卫星移动通信市场现状及我国市场发展空间研究

太空与网络  · 公众号  · 民航  · 2017-11-21 21:0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作者 | 王文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程师 )、 万   屹(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副所长)、卢海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助理工程师)、李大珩(中国电信集团卫星通信有限公司工程师)

来源 | 《电信网技术》2017 年10 月第10 期


本文分析了全球移动卫星业务现状、未来趋势,以及我国卫星移动市场的发展空间,对后续我国自主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运营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引言


卫星移动通信是一种实现全球移动通信的重要手段,相比地面移动通信,具有覆盖范围更广、构建成本更低等优点。此外,卫星移动通信在应急救灾中还可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受到地面移动通信网络的竞争和排挤,卫星移动通信的发展相当受限。从全球角度看,卫星移动通信多应用于地面移动通信网络无法覆盖的区域,此外卫星移动通信在部分纵向市场上也有发展。时至今日,卫星移动业务发展应用已日趋成熟,国际上各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逐渐部署完毕,卫星移动业务市场抢夺日趋激烈,形势非常严峻。全面了解和掌握国际卫星移动业务市场情况,可为我国发展自己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全球卫星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1、产业链分析

和地面公众移动通信网相比,卫星移动通信市场规模非常有限,但是由于其固有优势及应用的特殊性,卫星移动产业覆盖范围广泛,因此其涉及市场活动的参与者众多,主要包括移动通信卫星运营商、服务提供商/分销商、用户终端设备制造商、卫星制造商、发射服务商、空间及政府监管机构、投资商以及用户等。其中,移动通信卫星运营商、服务提供商/分销商、用户终端设备制造商、用户构成了卫星移动通信产业链市场的主体。图1为卫星移动通信产业链示意图。


图1  卫星移动通信产业链示意图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MSS运营商处在产业链的上游,属于电信业务运营商,与地面公众移动通信运营商不同的是其很少直接面向用户,更多的是采取容量批发的模式,通过二级服务分销商获得市场收入。服务分销商和用户终端设备制造商处于产业链的下游,直接面向用户,是整个产业收入的入口。MSS运营商和服务分销商/设备制造商之间的容量批发收入也称之为基础服务产值,服务分销商/用户终端设备制造商和用户之间的增值服务收入称之为增值服务产值。


2、用户分析

目前,卫星移动通信的主要市场包括海上用户、航空用户、陆她用户、M2M用户以及政府用户(见表1)。


表1  卫星移动通信的主要用户


3、全球市场收入总体情况

根据美国卫星工业协会(SIA)2017年7月发布的《2017年卫星产业状况报告》数据,近5年以来全球卫星服务业的收入汇总如表2所示。


表2  全球卫星服务业收入汇总表(资料来源: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


从表2的数据不难看出,2016年除卫星固定通信业务外,大众消费通信业务、卫星移动通信业务和遥感业务都较2015年有少量增长。其中,卫星移动通信业务主要包括移动话音业务和移动数据业务,其市场收入在整个卫星服务业收入中的占比很小,近7年均不足3%。


表3为2010—2015年卫星移动通信业务中移动话音业务和移动数据业务的收入及占比情况。


表3  2010—2015年全球卫星移动通信服务业收入构成


从图2可以看出,卫星移动通信市场收入在2010—2015年保持持续增长,2015年全球卫星移动通信市场总收入为34亿美元。其中,数据业务保持产业收入主导地位,占总收入的70.59%,收入增长了4%;话音业务收入也有所提高,较2014年收入增加了9%(2014年年增长率27%)。数据业务开始占据市场收入的主导地位,已成为MSS 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也反映了卫星移动通信市场的需求在逐步向数据业务方向发展。 2016年全球卫星移动通信市场总收入达到了36 亿美元,收入当年比上年增长5.88%,美国卫星工业协会(SIA)虽未细分数据业务和话音业务的收入情况,但可以判断2016年卫星移动通信业务依然是数据业务占主导地位。从2007年Iridium 启动下一代铱系统计划以及Inmarsat2013年启动Ka 波段国际移动卫星-5研制也证明了未来移动通信卫星市场将以数据业务为主。


图2  2010—2015年全球卫星移动通信服务业收入构成


4、主要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市场收入情况

由于卫星移动通信的频率资源非常有限,目前全球范围内由Inmarsat、Iridium、Thuraya、Globalstar和Orbcomm等5家MSS运营商形成了市场垄断(见表4)。根据2014年披露的数据,Inmarsat占据了MSS市场一半的份额,处于绝对优势地位。Inmarsat、Iridium和Thuraya 等3家公司的市场收入总和占到整个MSS产业容量批发收入的90%(见表5)。


表4  全球主要的MSS运营商市场占有率和覆盖及业务情况

表5  主要MSS运营商年报2014年收入情况


根据美国SIA数据显示在整个卫星服务业中,直接面向用户服务的产业收入占的比重较高,但对于卫星移动通信业务则有所不同,容量批发收入与直接面向用户的服务收入相持平,如2014年全球主流MSS运营商的卫星移动业务容量批发收入为1497.7百万美元,而全球直接面向用户的服务收入为1802.6百万美元,这是由于卫星移动通信产业的特殊结构造成的。


根据从前文列举的各系统的业务收入和ARPU的对比进一步分析可知,在前五名运营商中,Inmarsat以高价值客户为主,铱星系统单位客户价值紧随其后,以Iridiu为代表的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比以Inmarsat为代表高轨系统运营状况差。ORBCOMM公司因只提供短信服务,ARPU最低。


5、未来卫星移动通信市场发展趋势

欧洲咨询公司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推动卫星移动通信驱动市场发展的因素包括移动宽带服务、纵向市场发展、新兴地区性需求,以及下一代星座支持新的业务等。其中移动宽带市场是MSS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随着近年来海事市场和航空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下一代大容量卫星的部署,将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目前,传统卫星移动通信公司认识到市场上对于宽带数据通信需求的不断增长,由于MSS 带宽资源的限制,目前只能提供类似于陆地移动通信3G的服务,而对于4G及更高速率业务的需求暂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Inmarsat正跳出传统的业务市场划分思维,推出Ka波段的宽带通信业务,实现MSS和FSS的跨界。而Iridium和Orbcomm则另辟蹊径,着眼AIS这类小数据业务发展。


三、我国卫星移动通信市场发展空间


1、潜在用户方面

卫星移动通信市场用户数的预测,一般取地面移动通信系统用户数总量的0.2%~1%(国际咨询公司的预测)。目前,中国地面移动通信用户达约为12.7亿,按预测值下限计算,国内卫星移动通信市场的潜在用户数将达254万,按占该市场的1/3计算,保守估计直接使用本系统活跃用户数量可超过80万。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卫星移动培育了大量潜在的使用多模终端配置用户,即使按1%计算,多模终端数量也有望突破1000万。

此外,我国公用移动通信网目前仅能覆盖15%的国土面积,若采用传统地面通信方式覆盖面积巨大的偏远地区及领海,经济上不可承受。这些区域也是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未来市场。


2、终端市场方面

未来我国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终端设备市场是我国自主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建设带来的确定性最高的增量市场。当前我国以租用他国卫星实现的卫星移动通信服务终端供应商基本为国外厂商,我国自主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建设将给我国卫星移动通信终端制造企业带来巨大成长空间。按照民用卫星移动通信终端价格5000元,单兵手持价格2万,车载和便携式终端价格20万进行估算,我国卫星移动通信终端市场容量超过250亿。表6为我国卫星移动通信终端的市场空间。


按照5年的推广、采购、装备周期计算,未来5年卫星移动通信终端每年市场空间将达50亿元量级。


表6  卫星移动通信终端市场预测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正在发展自主可控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卫星移动通信终端采购需求必将直接带动我国国产卫星移动通信芯片、模块、终端厂商的发展,并推动我国卫星通信全产业链的振兴,助力国产厂商在“一带一路”战略下角逐全球市场。本文相关数据对我国自主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未来的运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转载自“《电信网技术》2017 年10 月第10 期”,原标题《卫星移动通信市场现状及我国市场发展空间研究》,作者 | 王文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程师)、万   屹(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副所长)、卢海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助理工程师)、李大珩(中国电信集团卫星通信有限公司工程师)

为分享前沿资讯及有价值的观点,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转载此文,并经过编辑。

支持保护知识产权,转载请注明原出处及作者。

如文中图片或文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ID:satnetdy)团队

负责人:农燕

主笔记者:贺鹏梓、李刚、空天松鼠、黑法丝

编辑:杨艳、朝晖、林紫、娜娜

设计:郑慧

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投稿、媒体合作等事宜,请加微信号:nongyan258766


【 猜你想读

请输入标题     abcde


推/荐/阅/读

社论:

苏联N-1F火箭历史事件的背后……

非洲:中国商业航天的勃兴之地

请为中国航天献出耐心和坚守

创新是一种态度 ——国外国防航天领域的成功创新案例与机制探讨

刘雨菲:我为什么给“商业航天”泼冷水

一个可能比马斯克更厉害的家伙:OneWeb和它的老板格里格·维勒

中国的商业航天创业者与马斯克的不同

小卫星大跃进局面高烧不退 冲动背后深层原因剖析!

中国的商业航天怎么玩?软银+“一网”模式分析

混改,为商业航天和航天商业化打开的一扇窗

重磅!70亿的商业用户,这样的商业模式是否存在或可行?

伟大事业面前,唯年轻与狂热不可错过!

为航天设立远大目标!

产业观察:航天云网 荆棘路

浅谈军品、民品市场打法的异同

融入人民生活,推动文明进步

——谈“航天+”的理念与实践设想:

航天技术民用的新发展、新机遇

新的社会形态将如何发生?

浅结合、深结合与融合

新常态下的“航天+”

鼓励创新,也包容失败

中国航天产业突围正逢时

商业航天与航天商业化:

商业航天倒逼航天商业化

浅谈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概念

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忧心

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前景

大航天时代:

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上)

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下)

跳出航天:

跳出航天来思考和谋略商业航天(上)

跳出航天来思考和谋略商业航天(下)

北斗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

独家: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北斗的未来在世界

航天技术民用及二次开发:

民用航天:航天梦想与现实的交汇

航天技术民用转化机制的两个范本:基于NASA和ESA的分析

构建中国航天技术转让机制的思考

航天技术改变人类生活:从肌肤保养到太空育种


分享最前瞻性话题,

传递最正能量声音。

卫星应用领域第一刊

卫星与网络


联系我们

内容、 营销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nongyan258766

投稿邮箱

Emil:[email protected]

杂志订阅请联系:

Emil: dingyue@yinh exi.la


卫星与网络 satnetdy

关注微信号,每天收看我们的消息

卫星与网络为您推送精品阅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