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资本时差
密切追踪宏观经济、地缘政治、全球大类资产最新动态,深度、硬核、专业,让资本市场没有时差。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百姓关注  ·  快来应战!黔山秀水藏谜趣,DeepSeek来 ... ·  昨天  
百姓关注  ·  港真超有趣|很“city”! ... ·  昨天  
贵州日报  ·  徐麟在贵安新区调研 ·  2 天前  
贵州日报  ·  贵阳这条路段违停现象,为何难治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资本时差

广西湖南释放信号 54万亿城投债咋办?

资本时差  · 公众号  ·  · 2023-06-09 07:20

正文

目前,我国城投债规模54万亿,这是一个隐藏的超级“核弹”。

然而,广西和湖南相继放出风声,这是要“砸锅”,引爆城投债吗?

广西发改委就《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投资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有几个关键信息:

1、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举债融资时应主动声明不承担政府融资职能、 所举债务是企业债务,地方政府不承担偿债责任

2、国有企业以市场化方式融资建设的项目,无后续资金保障以及因决策失误难以继续实施的,应按照“谁举债、谁负责”的原则,由国有企业自行负责清理处置, 政府不承担偿还债务责任

频繁出现的关键词是:地方政府不承担偿债责任。

另外,湖南近期开会表示,要严控债务风险。有几个关键点:

1、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有多大财力办多大的事,决不能寅吃卯粮、透支未来;

2、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 坚决剥离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 ,严肃查处违规借款、变相集资等行为;

3、推进融资平台公司转型发展,防范国有企事业单位“平台化”。

关键词是:坚决剥离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

什么意思呢?

无论是广西,还是湖南,释放出来的信号都是:不管城投公司了,让他们自生自灭吧。

目前,我国城投债规模高达54万亿。2023年,城投债到期规模合计约近5.7万亿元,达历史峰值。

城投债偿债压力巨大。

近期,昆明城投债闹的沸沸扬扬,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这说明规模庞大的城投债,已经开始出现引爆的迹象了。

如果广西、湖南真的对城投债撒手不管了,那么54万亿城投债大概率会被引爆。

这种情况会发生吗?

先看一下,ZY对城投债或地方债什么态度呢?

口径一:“谁家的孩子谁抱走”。意思是,ZY不会为地方债兜底。

刚开始,化解城投债或地方债的责任主体是,市级单位。

后来,市级单位确实无力化解,于是责任主体又上升到了,省级单位。

这跟我国社保统筹一样,先是市级统筹,后来省级统筹,目前是全国统筹。

虽然ZY不会为地方城投债兜底,但是在实际上,如果真有问题了,ZY也会给地方支持。

比如,通过政策性银行或商业银行,低息资金来降低城投债的成本,拉长债务期限等等。

口径二:打破刚兑,打破城投信仰,地方与城投脱钩。

按照新预算法、“43号文”明确城投债与地方政府信用脱钩,城投公司定位由地方政府投融资机构转变为市场化运营主体,地方政府不再对城投债兜底。

虽然zy多次发文,地方不得为城投平台兜底,但是实际上,城投信仰一直以来并未打破,城投债并未打破刚兑。

因为城投债是地方债务的主要形势,规模远超一般债和专项债之和。

另外,无论城投债传闻多少,事情有多热闹,从2011年以来,城投债从未有违约案例。

有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地方要违规举债?

一个前提是,ZY和地方之间财权和事权不匹配。

即,地方财政上交的比例比较大,导致手中资金一直不宽裕,但是他们又承担着重要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责任。

这种错配,就逼迫地方想方设法搞钱。

另外一个重要推手就是,部分官员政绩观不正,寅吃卯粮、透支未来

这是此前财政部在分析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成因时的解释,不是谁瞎扯的。

财政部称,有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没有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过度举债谋“政绩”,超出财力可能铺摊子,无序举债搞建设。有的地方政府建设项目缺乏统筹规划和长远考虑,急于超前发展,只管举债建设、不考虑还钱。这些违法违规或变相举借的债务缺乏预算约束,“借、用、还”管理脱节,形成企业借债、政府使用、偿债资金无法落实的局面。

这样就会造成两个结果:

1、土地财政狂飙。

因为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归地方政府所有,管理较为灵活,且与城市建设息息相关,所以“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拓展财路的重要手段。

2、城投债规模急剧飙升。

2010到2014年,城投发债主体数量由180家增长至1048家,增加近5倍。

2011年以来,地方债规模年均增速超过10%,远超GDP增速。到2022年末,全国城投有息债务为54.1万亿元,相较2011年的6.4万亿元增长了7倍以上。

现在,广西和湖南相继表态,这是要真正打破城投信仰了吗?

第一、央地财权和事权不匹配,这个条件没有改变。

第二、经济增长和社会增长,仍然是官员政绩的一个重要衡量。

也就是说,地方政府搞经济和搞钱的压力,丝毫未变,要么靠土地财政,要么靠城投债。

这样以来,就出现一个情况:“土地财政”越拉垮,城投债信仰就越牢固。

过去两年,开发商融资“三道红线”出台后,私营房企基本上不拿地了,但是还得需要土地财政、还得需要基建投资,还得需要经济增长。

怎么办?城投平台接力,城投债狂飙。

看一个数据:

综合2023年1—3月数据,各品种城投债共发行2319只,发行规模1.60万亿元,累计同比分别增长22%和19%。

也就是说,经济压力越大,房地产投资越差,城投债规模飙升幅度就越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