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想方设法,减少近年来积累的过剩的玉米等农产品库存。与此同时,中国也在进行国有农业领域的大重组。
你会如何解决像中国玉米库存过剩这样的问题?
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农业专家周一表示,用玉米制作温室大棚半透明薄膜是一个答案。北京方面正想方设法减少近年来积累的过剩的玉米等农产品库存。
失败的玉米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的终结,迫使中国国有农业领域实施了重组,导致玉米种植面积下降,激活了国内私人玉米交易。但是,这也给政府留下了大量质量越来越差的玉米——这些玉米的收购价高于市场价。
中国土地改革和农村经济领域的主要专家陈锡文表示,目前玉米库存已达2.3亿吨,低于他在去年8月份估计的2.5亿吨。
“这么多的库存,要尽快想办法用两三年的时间给消化掉。现在每年的产量和每年的需求大体是相当的,所以消化这些库存,某种程度上必须创造新的需求才能消化掉,”陈锡文说。其他建议包括使用多余的玉米来制作酒精和甜味剂。
中国过剩玉米和棉花库存的释放受到密切关注,因为中国政府尚未放宽大米或小麦的最低价格政策。北京方面认为这些作物更具政治敏感性,因为它们是直接被人们消费的。
农产品
美国下调中国玉米进口预期
因中国库存增加及需求下滑,美农业部对2023/24年中国玉米进口预测下调至650万吨
上月,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在北京对记者表示,在最高峰时,中国最大玉米产区东北和内蒙古收获的玉米中有88%被政府收购。他表示,限价政策下的玉米高价格是“不可以持续的”。
现在,中国一些农业大省冒出很多私人在线交易平台,以利用再度出现的地区间套利机会。
“取消最低价格将允许市场再次发挥作用,”一家国际贸易机构的高级主管说,“这已打破了局面。”
但随着价格下跌,政府规划者也畏缩不前。今年早些时候,依赖玉米出口的吉林省命令中储粮(Sinograin)吉林分公司大量买入,以图在播种季节到来之前支撑玉米价格。该省还鼓励各公司放松对霉菌含量的限制。
在私人市场复苏的同时,北京方面策动了一系列合并,砍掉业绩不佳的国有贸易与储备企业。这些企业可追溯到中共统治的最早期。中国打造了三家国有农业领军企业,消除了粮食和棉花业务之间的传统界线。
1月,中国将中储棉(Cncrc)并入中储粮,让这两项诞生于国家计划时代、遭遇财务困难但有政治影响力的遗产走到一起,总资产达1.47万亿元人民币(合2130亿美元)。
这次合并之前,中纺(Chinatex)并入国有粮食贸易商中粮集团(Cofco)。中纺最初成立时是为了代表中国纺织厂商进口棉花。如今,中粮集团旗下拥有从葡萄酒到肉类业务的众多公司。过去两年里,中粮集团收购了国际贸易公司Nidera和来宝农业(Noble Agri),试图把自己打造成类似于主导着国际农业贸易的美国贸易集团的企业。
在行业重组的同时,中国最大国有大宗商品企业的最高领导层也进行了重组。中储粮前董事长赵双连在一年前调到了中粮集团,目前中储粮的董事长吕军曾长期在中粮集团任职。
曾长期担任中粮集团董事长的宁高宁——在海外使用英文名Frank Ning——去年初调到了中国种子、化肥、石油和化工巨头中化集团(Sinochem)。中化集团最近同意向中储粮提供粮食仓储、储备轮换粮和销售服务。
原文来源:FT中文网
我们将用有限的时间打造无限的市场潜能,
旨为您准确把握传统认知,
用独特标签开启您的价值探索之旅!
本节目于每周日17:30首播,
次周六09:00重播,
于第一财经电视、now财经、新加坡星和有线同步播出。
更多信息敬请关注期货周刊官方微信
微信ID:大宗内参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