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爸妈堂育儿
2-12岁亲子教育专家 ,专注亲子教育、家庭关系、两性关系、社会热点!教你如何养孩子、如何经营婚姻。更有渝姐每天为宝贝带来一则晚安故事,养成睡前好习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ETF和LOF圈  ·  麻绎文:为何现金流能长期跑赢红利? ·  昨天  
何夕  ·  #a股# 上证50跌幅top ... ·  昨天  
聪明投资者  ·  芒格:我想要自己的钱,因为我想要独立 ·  4 天前  
EarlETF  ·  Deepseek R1的新朋友和新对手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爸妈堂育儿

“妈妈,我是不是很笨?”你的回答影响孩子一生

爸妈堂育儿  · 公众号  ·  · 2019-05-23 21:12

正文



堂妈 说:

父母没有资格否定任何一个孩子,不要因为自己孩子做得慢,就说孩子“笨”。

那么,如果孩子问你:“妈妈,我是不是别别人笨”?

聪明的妈妈都会这样回答……

作者:砚无声

来源:宝宝玩英语(ID:ibabyfs)



1

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


有个犹太男孩对一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就考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却考了全班第21名?

回家后他问:“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他一样听老师话,一样认真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落后?”

妈妈感觉孩子开始有自尊心了,无从回答,只好保持沉默。

又一次考试,男孩考了17名,同桌还是第一名。

他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

妈妈也在思索这个问题,她依然保持沉默,想找一个完美的答案。

两年后,男孩小学毕业了。

母亲带他去看了一次大海,母子俩面对大海,坐在沙滩上。

妈妈对他说:

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当海浪打来时,小灰雀总能迅速飞起,它们拍打两三下翅膀就升入天空;


而海鸥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要好久。然而,真正能飞越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它们。


后来孩子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国际一流大学。

他就是著名哲学家哈耶克。

历史总是惊人再现。

昨天表妹私信我,倾诉了她的困惑:她儿子图图问她,自己是不是很笨。她不知该如何回答,想听听我的意见。

图图上小学二年级,一天放晚学回来,表妹见他哭丧着脸,神情抑郁,便询问缘由。

图图告诉妈妈,他们舞蹈课学跳了兔子舞,其他同学一节课下来都会跳,只有他不会。

同学们围观哄笑他,不跟他玩,还说下次跳舞不要图图和他们站一排。

图图很伤心。

表妹自己做示范给图图看。

教了4次,可图图就是跟不上节奏,不是出错手,就是伸错脚,手忙脚乱,错误频出。

表妹表面云淡风轻,内心早已万马奔腾。

图图垂头丧气地问:“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

表妹强压着内心的焦躁,不知如何是好。

心理学上有个“标签效应”,无论是好是坏,“标签”具有定性导向作用,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自我认同”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孩子的认知一般来自父母。也就是说,如果父母肯定孩子笨,孩子就会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所以说,当孩子怀疑自己笨时,父母的回答很重要。如果是我,在孩子对自己智力产生怀疑时,我想这样对孩子说。


2

智力有差异,

但真正的笨孩子很少

人与人是有差异的,在智力上也是。

不可否认,有人天生学东西快,在一些领域如鱼得水,有人则需要花费数倍努力,还难以望其项背。

比如《我家那闺女》里,焦俊艳的爸爸学普通话“七号巡逻车正常”。



他一句话学了两个月没学会,把工作弄丢了。

傅园慧爸爸“四”和“十”发成一个音,让人哭笑不得。

同一首新歌,表哥听一遍就会唱了,不跑调,不错字;我学了一个月,歌词记不住,调子唱不准。

有人跳得高,跑得远,画得好,算得快;可有人偏偏跳不高,跑不远,画不像,算不对。

但这只是某种能力上的差异而已,真正一无是处的笨孩子很少。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力的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 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每种智力都有多种表现方式,真正的边缘状态(智力有问题)的孩子很少。

加纳德认为,人类相对独立地存在7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

例如,数学成绩好的孩子,是数理智力好。

但数学成绩不好的孩子,不代表其他学科也不好。

因此,孩子的智能发展,不存在“笨”孩子。


我们不能说一个孩子有多聪明的问题,而只有一个孩子在哪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


比如,孟非高考那年,数理化三科成绩不足100分,语文成绩却仅次于文科状元;


姚明善于打篮球、潘晓婷善于打台球、杨振宁擅长物理研究一样,我们不能说他们谁更聪明,只能说他们各自发展了自己的智力优势。



回到原来那个问题,图图跳舞不好,不是笨,只是在跳舞这方面学得慢一点。


聪明的父母承认智力有差异,每个人智力发展水平和速度不同,但不会说孩子笨。


3

没有谁能断定一个孩子的未来


慢孩子是不是前途黯淡,没有未来呢?

看了一期《爸妈学前班》,被里面几个“问题”孩子的真实身份震撼了。

四组嘉宾夫妇:阿娇和赖弘国、陈龙和章龄之、百克力和张杨果、刘璇和王弢,一起组团参加英国游学之旅。


英国儿童心理学家Jane Evans,对他们进行了一项测试,要他们从五个“问题”儿童中,挑选一个做自己的孩子来教育。

这五个孩子分别是有着迥异的“问题”孩子:

1. TA有阅读障碍,12岁被迫辍学;

2. 直到三岁多,才开始讲话,9岁时表达能力还很差,动作很慢;

3. 被人们称作“疯子”、“傻子”,老师说他是“低能”儿童,别人家长都告诉孩子,不要和TA玩,问题多;

4. 极其厌恶上学,7岁生活还不能自理,对数学一窍不通;

5. 非常普通,害羞胆小,没有人愿意成为TA的朋友,在学校被孤立排挤,是个孤独的孩子。


你是不是觉得这些孩子无药可救了?

当心理学家揭秘这些“问题”孩子的真实身份时,四组嘉宾夫妇不约而同露出惊讶、惊喜的表情。

他们分别是:

1—菲茨杰拉德(从阅读障碍到作家);


2—爱因斯坦(从木讷内向到科学家);


3—爱迪生(从“疯子”到发明家);


4—丘吉尔(从生活不能自理到国家领袖);


5—JK.罗琳(从平凡孤独到畅销作家)。



这些孩子从令人困惑的“问题”孩子,成长为科学家、作家、总统等,确实令人不可思议。

作父母最大的不幸,是孩子怀疑自己“笨”时,你选择默认;别人觉得你孩子不行,你从此放弃TA,让孩子原本不自信的心灵雪上加霜。

心理学家Jane说:


“没有孩子是真正的问题孩子,他们只是缺乏理解与感受,没有谁能断定一个孩子的未来。”

父母没有资格否定任何一个孩子,不要因为自己孩子做得慢,就说孩子“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命成长特点和周期。

“笨”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用心陪伴、支持和理解,重拾自信。



4

怎样让怀疑自己“笨”的


孩子树立信心?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里说:“自信须从幼年培养,不然成年后再做补救,往往事倍功半。”

当孩子怀疑自己“笨”时,已经对自己缺乏信心了。

作父母的最重要的消除孩子内心不安,帮孩子重塑自信心。如何帮孩子树立信心,可以参考这3点:


1、告诉孩子,你不孤独


孩子觉得自己某方面“笨”时,内心是很孤独、没有安全感的。

他会以为这世上别人都会,只有自己不会,自己比别人“笨”,害怕被孤立和遗弃。

做父母的要明确告诉孩子,你不是独立的个体,不是只有你不会。

比如《爸妈学前班》,刘璇和王弢探讨如何面对有阅读障碍的孩子,王弢说:


如果是我的孩子,我会和他讲,我也是阅读慢的,所以他不会孤独,我们都会陪伴他,去寻找跟他一样的人。


就算这方面没找到同样的人,父母也要告诉孩子,其他人也有不会的方面,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比如,大S是明星,她还不会骑自行车。谢依霖这么大人,分不清苦瓜和黄瓜。


当孩子内心获得安慰,有了安全感,即使孤单也会自信快乐。


2、用两种方法教孩子摆脱不自信


心理学家阿勒德给了两个摆脱不自信的方法:直接解决;通过补偿间接解决。

直接解决就是我越不行,越要练习。人的智力可以后天培养。

《妈妈是超人》里,邓莎教儿子大麟子就是很好的例子。


大麟子要和圣皓小朋友进行拳击比赛,邓莎问大麟子,他俩谁厉害。

大麟子不假思索说圣皓厉害,还假装头疼想躲避比赛。显然,面对“强悍”的对手,大麟子有些不自信了。

邓莎没有简单粗暴打击他,也没有顺其自然放弃他,而是鼓励他拳击练习。

在下午比赛时,大麟子信心满满地对“对手”高呼:“我要打败你”。

不管结局怎样,有信心、有勇气参加,已经赢了自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