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是有差异的,在智力上也是。
不可否认,有人天生学东西快,在一些领域如鱼得水,有人则需要花费数倍努力,还难以望其项背。
比如《我家那闺女》里,焦俊艳的爸爸学普通话“七号巡逻车正常”。
他一句话学了两个月没学会,把工作弄丢了。
傅园慧爸爸“四”和“十”发成一个音,让人哭笑不得。
同一首新歌,表哥听一遍就会唱了,不跑调,不错字;我学了一个月,歌词记不住,调子唱不准。
有人跳得高,跑得远,画得好,算得快;可有人偏偏跳不高,跑不远,画不像,算不对。
但这只是某种能力上的差异而已,真正一无是处的笨孩子很少。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力的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
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每种智力都有多种表现方式,真正的边缘状态(智力有问题)的孩子很少。
加纳德认为,人类相对独立地存在7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
例如,数学成绩好的孩子,是数理智力好。
但数学成绩不好的孩子,不代表其他学科也不好。
因此,孩子的智能发展,不存在“笨”孩子。
我们不能说一个孩子有多聪明的问题,而只有一个孩子在哪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
比如,孟非高考那年,数理化三科成绩不足100分,语文成绩却仅次于文科状元;
姚明善于打篮球、潘晓婷善于打台球、杨振宁擅长物理研究一样,我们不能说他们谁更聪明,只能说他们各自发展了自己的智力优势。
回到原来那个问题,图图跳舞不好,不是笨,只是在跳舞这方面学得慢一点。
聪明的父母承认智力有差异,每个人智力发展水平和速度不同,但不会说孩子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