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该每个人做自己最热爱的事情,才最容易成功,最容易幸福。
为什么,学校不能像教堂一样
敞开它的大门
接纳所有人,帮助所有人
有一天,我路过一个教堂,听见里面有很好听的音乐,我就信步走了过去。
门口有很多人,发放一些小册子。我很好奇,就问,是什么样的活动,我可不可以进去看看。
他们告诉我说,这是一个青少年信徒分享感悟的活动,还会集体唱诗,领圣餐,欢迎我参加。
我又问到:我不是信徒,可以参加吗?我只是在这里停留几天的旅客,可以参加吗?我英语不太好,可能听不太懂,可以参加吗?我不会唱诗,可以参加吗?……
结果,好几个人都笑着说: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只要你想进去,就可以进去。
那一次,我听到了很多人生的故事,也跟着他们唱诗,领了圣餐……直到今天,我也没有成为信徒。但是,我感受到了教堂带给我的真诚、纯洁、安宁、开放的感受。
我忽然想到,我们现在的学校,为什么不能够像教堂一样,敞开它的大门,无论人种、肤色、年龄、智商……这些所有的差别,欢迎所有人都进来,然后,尽其所能,去帮助每一个人呢?
如果说,教堂所代表的宗教,在人类文明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作用;那么,作为现代文明最重要的基石之一的教育,已经发挥了比宗教更为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那么,所有的学校,就完全应该像教堂一样,让所有的人都能够从中受益!
我觉得,这是教育未来的必经之路,也是我们作为家长,应该看到的趋势。
是不是,最美丽的女孩儿,一定就要嫁给最有钱、最英俊的青年?
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匹配关系。
并不是说,这个社会上的男人,按照有钱有才列出一个排名表;每一个女孩儿,也都按照美貌贤惠列出一个排名表;然后,按照各自的分数和排名,匹配为一个一个的家庭。
其一,“有没有共同语言”“有没有相同的价值观”反而更能作为匹配的标准。
其二,你会发现,人生是充满变化的。穷小子可以一飞冲天,富公子也会一贫如洗,每个人暂时的状态,都不能注定延续一生。
可是,我们在教育上,却往往陷入了这个“最有匹配”的所谓公平标准里。
我们执拗地认为:成绩最好的学生,就应该上排名最高的名校。
如果,一个分数超过了北大清华的学生,竟然最后没有选择这两所学校,世人会认为是这个学生疯掉了、傻掉了。
其实,世界上很多的名校,哈佛、耶鲁、剑桥、牛津、麻省理工、斯坦福……他们更渴望的,最想招入的学生,都不是成绩最好的,而是最适合他们学校的。
这些年来,我采访过全世界很多名校的教授、院长,我问他们,到底什么样的学生,最受他们的青睐?
这些名校的老师,大多都说,他们学校渴望招到“适合的学生”的程度,比学子渴望上他们学校的程度,有过之无不及。
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一个学生,你想去某所名校,你一定要深入、详尽地了解这所学校的历史、理念、特色……
然后,你就会知道你自己是不是“爱”这所学校,你有没有“爱”的能力,会不会给它带来“幸福和荣耀”。
这些都衡量清楚了,你自己也准备好了……这些学校,是很容易上的。
有一年,我代表童书妈妈,应意大利教育部和外交部的邀请,前往意大利的很多学校采访。
陪同我们担任翻译的,是教育部从事教育交流的一位罗马大学毕业的女士。
我理所应当地觉得,她的学生是中小学生,就问她辅导这些小孩子是不是很累。
谁料到,她竟然告诉我,在意大利,中小学生是不需要家教和补课的,他们甚至只上半天课,每天有很多时间运动。他们升入大学的压力,并没有那么大。
到了这个时候,有很多学生就开始顶不住了,于是,就风行请已经毕业的优秀学长,来做辅导——而且,这种辅导,并非直接辅导功课,而是辅导怎样适应大学生活,如何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等等。
在澳大利亚的时候,我们在公园里闲逛。经常发现下午的时光,有大量的学生在公共的运动场里,打网球、踢足球、打橄榄球……
要知道,这可是非周末、非假期的时间,几乎每天都有大量的小学生、中学生在进行运动。
而在德国柏林,乘地铁时,会发现很多大学生都会利用这点时间,抱着厚厚的教科书,在那里埋首苦读。
临近几所大学附近站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一种很有趣的现象。
有些大学生因为实在太困,就睡着了——为了不错过站点,他们就会在额头上贴上一个小纸条,“哥们儿,如果到了某某站,麻烦叫醒我,谢谢!”
小学、中学的时候,享受童年的快乐,广泛尝试不同的兴趣,锻炼好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到了大学时,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志向,然后,奋力去好好地深入学习,拥有自我的能力和价值。
每一个人都可以有机会,但是,每一个真正的人才必须合格才能毕业。
我有一个朋友,在加拿大读经济学博士,已经读了九年了,还没有毕业——一定要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才能获得博士的名号。
由此,我也能理解,为什么很多西方的人,会把毕业证书装裱了挂在那里——是啊,实在是太难了,太值得骄傲了!
成长的过程中,这两条轨迹,很多时候都不是同时进行的。
大多数时候,我们没有去关注到自己的自身价值的成长,而是更多的关注知识和能力端的成长。
然后,你就会发现,很多人拥有渊博的知识,能够考很高的成绩,获得国际竞赛的奖牌……但是,却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
就像很多拼尽了二十年考上了名校的孩子对父母说的:我已经满足了你们考上好大学的所有要求……以后,我要按自己的意图生活了。
也就是说,他成长的这二十年里,一直都在进行知识能力的增长,而丝毫没有自我价值的探索。
可惜的是,到了二十多岁的以后,才开始自我价值的探索,会困难很多。
为什么,我们不能给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同时进行两条轨迹的发展呢?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的研发,也是更多在写作的方法上的。
可一上课我们就发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人”,我们不能只教会他们技术上、能力端的东西,而应该根据每个人的特性,给他们适合的东西。
在我上的一节课上,我问一个品学兼优的女孩子:如果,你想干什么都可以,你最想做什么?
她姿势很端正地站在那里,想了很久,对我说:我不知道——我从来没有被允许这样过,老师和家长会告诉我任何时间里应该去做什么。
这几年来,我们逐渐清晰了应该给孩子带来什么,就是帮助他们知道什么是自我价值、帮助他们去寻找自我价值,以及帮助他们去实现自我价值。
所以,我们在研发课程的时候,就不由自主地加入了哲学、心理学、创造力,甚至运动在里面。
同时,我们也逐渐知道了,什么样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好老师。
好的老师,不是自己在讲台上口若悬河,侃侃而谈的老师;也不是把既定的教案完成得很好,把课上得很顺利的老师……
最后,我们也更加清晰,去营造一个家庭集体成长和学习的空间的重要性。
这次,是海淀·幸福万有空间第一次面对家长和孩子;九月,上海·万有幸福空间也将开启。
其实目的也很简单,就是我们从孩子的阅读和写作,进入教育;带动家长的自我觉察,自我学习;整个家庭的氛围由此得到提升,家庭关系得到融洽,家庭教育得到改变。
这个空间,是我们教育实践的一个综合体,我们渴望着更多的家长和孩子,能够来到这个空间,感受我们在教育上的实践和思考。
同时,我们也更加期待着,我们之间坦诚而真诚的交流……童书妈妈六年来,还能够为中国的教育做一些事情,最大的动力、最大的价值,都是来自于你们!
这是白滔滔在童书妈妈·海淀·万有幸福空间,暑期写作营结营时的演讲。
文中配图为海淀·万有幸福空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彩和坊西小街1号·中湾国际2层。
白滔滔:
童书妈妈联合创始人。学机械、转经济,自学写作进入媒体,历经新周刊、南方报业,后创业从事数字出版。著及编著有《我手机》《十三亿》《西方教育三千年》《西方童诗300首》等。喜欢钻研教育思想,开发写作课程,和读书会家长孩子交流。同时,担任北京中致儿童关爱基金会副理事长,致力乡村幼师等项目。他还是每天穿得很酷去接送女儿的爸爸,是女儿小丸子眼中永不断电的故事机。
相关文章链接:(点击可阅读)
开学第一天:我们从学校里学什么
是的,我开始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