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临床研究数据已经证实,运动可以显著改善人们的心血管健康,显著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然而,运动带来的具体心血管获益机制,除了心肺功能和运动耐力的提升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近期,JACC杂志发表了一项大规模人群研究数据分析,探讨了神经功能调节在运动带来的心血管获益方面的作用。
杏仁核与皮层活动比率(AmygAC)衡量与压力相关的神经活动。通过电子健康记录确认心血管疾病(CVD)事件。
研究结果显示:共纳入50,359名成年人(中位年龄60岁[四分位数范围:45-70岁];40.1%为男性)。在多变量模型中,运动与较低的AmygAC(标准化β:-0.245;95% CI:-0.444至-0.046;P= 0.016)和CVD事件(HR:0.802;95% CI:0.719-0.896;P< 0.001)相关。AmygAC的降低部分中介了运动对CVD的益处(OR:0.96;95% CI:0.92-0.99;P< 0.05)。此外,在有(与无)既往抑郁的人群中,运动对新发CVD事件的益处更大(HR:0.860;95% CI:0.810-0.915;HR:0.929;95% CI:0.910-0.949;P交互作用=0.011)。此外,在有既往抑郁的人群中,超出指南推荐的运动进一步降低了CVD事件,但在无既往抑郁的人群中则没有显著差异(P 交互作用=0.023)。
本研究通过对大规模人群队列的PET扫描测量参与者静息状态下的杏仁核活性比值(AmygAC)作为焦虑指标,结合患者运动量表和心血管终点事件进行了前瞻性分析。结果发现,运动量的增加可以显著降低大脑杏仁核活性,并且与参与者的心血管事件降低有关。同时,运动的降低杏仁核活性与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效果,在抑郁患者中效果更加明显。本研究提示,运动可能时通过降低杏仁核活性(也就是降低焦虑水平)来促进心血管健康。因此,在抑郁患者中进行运动疗法更具有心血管保护意义。
补充知识:一般认为,慢性压力会触发压力相关的神经网络活动(SNA),增加杏仁核活性,导致下游交感神经激活、白细胞增加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最终导致心血管事件。
https://www.jacc.org/doi/abs/10.1016/j.jacc.2024.02.029
张毅 MD, PhD, FACC, FESC,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泛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中心主任,科研处副处长,同济大学科管部副部长(挂职)。
兼任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执行委员,中国CTO老伙计俱乐部成员,上海医学会高血压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每日毅讯》专栏作者,上海拳击协会理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在Lancet 2020(评论性文章)、Nature Aging 2024、Adv Sci 2020、Cardiovas Diabetol 2019、Eur J Intern Med 2024、Hypertension 2011/2021等杂志发表论文,H-index 23,ESI高被引论文1篇,主要工作被202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引用。曾获中国中医药促进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申请21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授权,1项已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