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學人Scholar
汇聚优秀学人资源,致力于构建面向大众的交流平台,以传播学人思想,彰显学人精神,展现学人风采。联系、投稿、防失联可添加 xrscholar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史事挖掘机  ·  1986年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纯粹、时尚、真实 ... ·  2 天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李时珍草本足浴包:睡前泡泡脚,轻松赶走老湿寒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學人Scholar

王 笛:城市不是管理者的城市,而是居民的城市

學人Scholar  · 公众号  · 历史  · 2024-12-16 17:49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是关于王笛的专访,介绍了他的学术背景、研究领域以及对于城市、历史、多学科交叉等问题的看法。同时,也探讨了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意义,以及他对于历史研究未来发展的展望。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王笛的学术背景和研究领域

王笛是中国现代微观历史学的开创者,国际著名历史学者。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城市历史、街头文化、公共空间等。他对于地方文化的消失和统一化趋势深感忧虑。

关键观点2: 王笛对于城市问题的看法

王笛认为城市最重要的不是大建筑,而是文化。城市的规划应该注重居民的幸福感,避免盲目追求现代化和统一化,尊重地方的多样性和特色。

关键观点3: 王笛的研究方法和多学科交叉的眼光

王笛提倡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认为历史研究不应局限于自己的领域,而应该借鉴人类学、政治学、哲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他的阅读范围广泛,从社会学到人类学再到文学都有所涉猎。

关键观点4: 王笛对于历史研究的看法和意义

王笛认为历史研究不仅要找出真相,更要揭露历史背后隐藏的问题,以此来解释历史。他认为历史研究可以让人更加冷静地看待问题,避免盲目逃避现实。


正文



王笛,中国现代微观历史学开创者,国际著名历史学者。 1956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85年四川大学历史系本硕毕业后,留校任教;1991年赴美,后获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教授;2015年出任澳门大学历史系主任;现任澳门大学讲席教授。


王笛代表作:《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茶馆:成都公共生活的衰落与复兴(1950-2000)》《街头文化》《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碌碌有为》《历史的微声》等。2005年,《街头文化》(英文版)获“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UHA)最佳著作奖”;2019年,《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获首届吕梁文学奖。


1

王笛:现代化进程中 城市变得“千城一面”


吴小莉: 您说《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受到欢迎,是因为时至今日仍然看到一个个传统正在消失,而这些公共空间的消失,普通人是没有话语权的。


王笛: 十几年前,2010年左右,城市大拆大建,传统公共空间的消失达到了一个顶峰,但是随着后来经济发展,城市重建几乎结束以后,现在城市规划者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所以现在无论北京、上海还是成都,以及其他一些城市,对现存的、原有公共空间——老建筑、老街区等,据我了解,采取不拆除、尽量保护的政策。 成都的“东郊记忆”就是1950-1970年代的老厂区,现在把它保留下来了。


吴小莉: 做成了文创区。


王笛: 对,做成了文创区。它代表了一种时代,代表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拆大建”已经成为了历史,我们没办法去转变它,但至少大家认识到了今后的城市发展方向。比如这次的巴黎奥运会,引发了我的好多思考,它不像过去举办奥运,场馆几乎都要重建,这次巴黎充分利用现有空间,甚至开幕式就是沿着塞纳河举办的。 当然那些热衷于宏大叙事的人觉得这个太不够意思,太小气了,但是我不这样认为,而且我基本上断定这次开辟了一个新的思路,以后的奥运会不会再那么花钱了。 像希腊举办奥运之后还债还了多久,那些新建的场馆后来都沦为了废墟,所以巴黎奥运其实开创了,怎样在不铺张的情况下办一个成功的奥运,我觉得这是对城市发展的不同理念。


作为城市的研究者,我们都知道城市最重要的其实不是这些大建筑,而是它的文化,当把过去的老建筑都拆了,建新的场馆,其实就是一段文化的消失。当然文化也存在于我们人的中间,但当进入一个城市,首先看到的是街头,是这些建筑。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由于现代化,全国各地的城市变得越来越雷同。


吴小莉: 您曾经说过,您研究成都茶馆历史的很大原因,也是因为地方的文化在统一的全国文化挤压之下,越来越弱势,甚至可能会消亡。现在大家也觉得各地方的旅游体验可能越来越雷同,有“千城一面”这种情况。


王笛: 现在已经“千城一面”了。过去我从成都出去,到几十里路以外的县城都非常不一样,但是现在不管农村还是城市都是一样的。我几年前到云南,我想象的那种傣族竹楼几乎都找不到了,都是千篇一律的,感觉不到那种云南的地方风味,这是让我特别觉得痛心的。


过去由于生态、文化形成的这种文化多样性,在整个20世纪的过程中变得统一,由于现代化的进程就是要有统一。比如说卫生标准、建筑、城市规划、交通管制,一切都有一个统一的思想、统一的标准,经过100多年不断地改变,最后就形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实际上城市的建设是要回答一个问题——城市是谁的城市?城市不是管理者的城市,而是要看居住在那里的居民,他们的生活是不是有幸福感,觉得是不是宜居,这才是城市最基本的东西。


过去城市拆了,我们后悔,对不对? 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到农村里去了,我们看到很多很荒谬的政策, 有的地方不准农民前院后院种菜、种豆,有乡镇的管理人员说没有经过同意不能,就是说一切要整齐划一,在农村怎么可能整齐划一?甚至听说还有出工证,就是说你要去农田里边耕种,必须得到许可,像有的地区已经实行了。 我觉得真的应该引起注意,这对农民本身是很大的伤害,对农村是很大的伤害,对农业经济是很大的伤害,就是对商品经济很大的伤害。 我们已经吃了计划经济的亏,现在又开始有些人想完全用计划来取代市场,这是让我非常担心的事情。



2

王笛:研究历史可以通过一件小事

来说明一些大观点


吴小莉: 我知道您很爱看书,您最近在看什么书?


王笛: 詹姆斯·C.斯科特,他是耶鲁大学的政治学家、人类学家,刚去世三个月,他的一些书对我的影响蛮大的。


吴小莉: 您举个例子,比如说哪一本?


王笛: 比如他最新的一本叫《六论自发性》,通过一件非常小的事情来说明一些大的观点。举个简单的例子,他有一次在德国做学术考察, 他和一个德国学者走到人行道,没有车子也没有人,但是红灯亮了,他就迈着大步跨过去了,那个德国教授马上把他拉住,这个就引起了他的思考,那个德国教授是最左翼的,就是反体制的,他就通过这个小事情来讲,人是怎么被规训的。


他对我研究启发最大的是《逃避被统治的艺术》。 因为写《袍哥》我研究过去的秘密社会,那些人就是逃到深山老林,在深山里面种红薯、种玉米,这样来避免官府的压迫。在19世纪,由于清王朝的压迫,汉族人的民族主义已经基本上没有了,那么这一批逃脱了统治的人,在深山老林团结成了秘密社会,实际上他们是汉民族主义保存下来的种子。孙中山在1924年的民族主义第三讲,就专门讲了这个问题,我引用孙中山所说的,再把詹姆斯·C.斯科特的这种理论放在一起,其实我觉得阐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其实逃脱统治保存了我们的民族性。


吴小莉: 留下了民族性的种子。


王笛: 所以才有了辛亥革命。如果大家都逆来顺受,就是被统治阶级所规训、压迫、洗脑,像是康熙时期就有所谓的“圣谕十六条”。


吴小莉: 你们历史学家的思维方式是不太一样。


王笛: 这个可能是我的思维方式。过去我们研究历史都是先看大问题, 其实我不反对宏大叙事或者研究帝王历史,帝王也是重要的,但是那不是历史的全部,所以需要微观史来补充。


吴小莉: 我现在能够理解您说的,您以前研究的问题很大,但是格局很小,您现在研究的是,比如说您受很大启发的这位作家詹姆斯·C.斯科特,他看到的是一个小的个案,但是他研究的格局很大。


3

王笛:做任何一个学科

都要有多学科交叉的眼光

吴小莉: 您建议历史系的学生除了自己钻研的题目之外,要读很多其他的书,像如果研究中国近代史,还需要研究欧洲史、美国史。


王笛: 过去我在四川大学的时候,其实我的阅读范围相对比较狭隘,就是和我的课题有关,但那个时候我已经开始改变了,在写第一本专著《跨出封闭的世界》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在读社会学的书了。


吴小莉: 那是因为论文的需要?


王笛: 对。但那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些年我的阅读远远超过了历史学,我读人类学、政治学、哲学、文学的东西,其实我们做任何一个学科都要有这种多学科交叉的眼光。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的那部得奖作品《街头文化》,它的最后一章《街头政治》是写辛亥革命,我在1990-2000年写这本书的时候,辛亥革命已经被研究得非常透彻了,要想创新是非常困难的,我就借用了人类学的思想“街头剧场”。 辛亥革命,在成都是这样的,由于川汉铁路公司收归国有,一些民众就端着光绪皇帝的牌位在街上示威, 这个 悼念光绪皇帝的仪式,表面上看就是一种大众宗教在街头的展示, 我通过这个仪式来分析,大众宗教怎样转移成了大众文化,利用大众文化来达到政治的目的,转化成了街头的政治。你看,如果我没有人类学的训练或者没有人类学的阅读,我就想不到这点。


吴小莉: 您就不会用这个角度去切入。


王笛: 对。过去历史学界很担心多学科交叉以后,别人就把我们的蛋糕分了,历史学就没有意义了,其实我早就说过,不需要这种担心,我们也把其他学科的蛋糕分了,比如说人类学的、社会学的、政治学的,包括文学的。


吴小莉: 对,您现在也在分文学的蛋糕。


王笛: 对。 有的时候局限在一个学科,思想会受到禁锢,从其他学科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中可以受到启发。


4

王笛: 历史让人不再逃避

吴小莉: 看您的作品,有时候真的感觉是穿越到那个时代去了,现在又很流行穿越剧,很多人带着现代的记忆、能力到了某个时代去。如果是您穿越回去,您希望是把自己个体过好就好了,还是会因为知道那个时代的历史,去改变一些进程,让世界或者人类社会更好?


王笛: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梦,比如说小时候,我们也想回到什么时候去“杀富济贫”,或者回到什么时代我会有另外的选择,其实这个是正常的。


但我要说的是, 读了历史以后我们比较冷静,回到任何时代都会面临问题,我们现在生活在这个时代,其实我们更多地是思考怎样应对现在的困难,或者怎样看待我们的未来,其实穿越一定程度上是一种逃避。


吴小莉: 您会不会觉得历史的研究除了题目很多之外,其实在每个角度不同地去看历史问题的时候,会看到越来越清晰的图像?


王笛: 对。 其实历史的真相取决于你站在什么角度, 过去我们做历史研究,找出历史的真相就达到目的,其实我现在觉得这并没有完全达到目的, 实际上我们回答这些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释历史,怎样能够把这些历史后面隐藏的问题揭露出来,这才是我们历史研究的意义。



往期推荐



专访历史学者王笛:如果年轻人被规训得像一个乖小孩,是让人悲哀的事情

都是普通人,但我们并不“人微言轻” | 王笛x罗新x刘苏里

王笛:从大视野到小切口,走进中国城市内部

专访王笛:让头脑变得复杂起来,不要被简单信息或情绪左右

王笛:民众过着安静和平的生活,就是最宏大的叙事

王笛:“漂”着是好事,大家可自由选择梦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