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坭兴陶,始于隋,古称越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坭兴陶以钦江东岸的白泥、西岸的红泥为原料,白泥软为肉,红泥硬为骨,按一定比例,骨肉结合。
窑变是坭兴陶无釉烧造的一大艺术特色,出现在窑炉温度上升到1200°C的临界点时,部份胎体发生窜变现象,并自然形成各种斑斓绚丽的色彩和纹理。
传统工艺烧造的坭兴陶自然无人工雕饰,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
北宋时期,壮锦便已成为壮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和装饰品,编织壮锦更是壮族妇女必不可少的“女红”。
到了清末民初,壮锦衰落,本来是壮族妇女的日常女红逐渐在她们生活中消失。
忻城织锦的历史与整个壮族织锦的历史同步,不同的是,民国以后大部分壮族地区不再织锦,而忻城依旧零散保有这门手艺,结果成了壮锦的生产中心。
作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壮锦有着强烈的色彩对比,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有浓艳粗犷的艺术风格。偏传统的壮锦纹样多为菱形几何图案,也有回纹、水纹、云纹和花卉等。
六堡茶是中国传统黑茶品种之一,因产于广西梧州六堡镇而得名。清嘉庆年间,六堡茶以独特的槟榔香味名列二十四名茶之列,享誉海内外。六堡茶素以“红、浓、陈、醇”著称,茶的陈化是制作六堡茶的重要环节。
早在明清年间,两广和福建大量劳工下南洋打工,因不能适应当地的湿热气候,大部分人出现水土不服反应。
两广人发现,喝六堡茶后能祛湿除燥、通便驱痢,特别是初到南洋之人,往往是喝下一壶浓郁的六堡茶,病况便会有所减轻。这也是六堡茶在南洋日渐流行并成为日用品的原因之一。
广西自古以来就是典型的稻作文化区,是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壮族人称水田为“那”,冠以“那”字的地名遍布于铜鼓分布区。
水田和铜鼓分布区的重合,意味着铜鼓的使用跟稻作文化息息相关。铜鼓是壮族人为了祈请上苍赐予更多的稻谷才发明的,是人神沟通的神器。
自10世纪以后,铜鼓文化从广西东南部淡出,向西北部转移,到明清时期基本稳定于红水河流域。红水河两岸的壮族和瑶族广泛使用铜鼓,20世纪初几乎每个村寨都有铜鼓。
红椎菌每年出露地面四次,时间分别是农历端午、农历七月十四、农历八月十五、农历九月九前后,每次大约一周的时间。一旦错过,便难觅芳踪。
它既像是老天爷给村民们的恩赐,也像是和他们打的一个与时间赛跑的赌:它的生长非常迅速,从冒出地面,到菌盖打开,只有短短几个小时。为了采到品质优良能卖出最好价钱的红椎菌,村民们必须跑赢时间。在一到两小时内把个头合适的红椎菌采完并送回家中的烤房。
红椎菌纯天然、富含硒及多种营养元素,新鲜红椎菌肥厚多汁,清炒或炖煮都上佳,这些年来在市场上的价格不断攀升。但是,20 多年的时间里,国内一些专家、学者花费巨资研究人工培植的方法,始终未获成功。
中国人讲究药食同源。甘蔗里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尤其是铁的含量特别多,被称作“补血果”。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说,蔗,是脾之果。
在广西,种植甘蔗被视作“甜蜜的事业”。广西的蔗糖产量占全国总量60%以上,超过40%的广西农民涉及甘蔗种植。
在广西人的生活里,甘蔗不止是水果,还是食材。口味偏清淡的南方人大多承受不起羊肉的浓郁味道,甘蔗便成了羊肉的绝配,湮灭羊肉的膻气,加添汤水的清甜,成就众人期盼的一锅浓郁滋补的羊肉汤。
在广西,金橘并不是稀罕的水果,全境可种,品质却大不相同。桂中一带往北,金橘的品质更出众些,尤以柳州的融安和桂林的阳朔为最。
融安的滑皮金橘得名于其橘皮质地光滑细腻,看不到任何孔隙,像婴儿的皮肤。咬一口,“卟”一声,清甜的汁液破壁而出,毫无令人生畏的酸涩和不可思议的麻辣滋味。
阳朔旅游,一大乐事是可以欣赏到云锁群峰、雾笼江天的漓江烟雨,另一桩就是金橘节令到了,你可以在等游船时买上一袋阳朔金橘,对着远山近黛江水汤汤,边吃果边赏景。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诗家喻户晓,却鲜有人留意到18公里开外的大圩古镇。这座号称广西“四大圩镇(集镇)”之一的宁静小镇,已在漓江边默默守候了1800余年。
脚下青石板铺的老街被时间磨得光滑,抬头是挂着红灯笼的旧居,砖瓦的平房、木质的明清楼房,每一座都有属于自己的往事,正如现今还保留在古镇中的草鞋作坊、竹编作坊、老理发店等手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