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从数量的野蛮生长到质量的精细打磨,每一个投资者和企业都站在了新的起点上,面临着重新定位和选择的挑战。这不仅是一场经济的变革,更是一场关于生存和发展的深刻思考。
1、
政策极力推动,效果并不显著
我们曾经讨论过几个重要的词,现在我想再次梳理一下。关键的问题在于,尽管历史上我们经常更换村长,但这次的情况有所不同。以往的更换是在市场状况不佳或出现问题时进行的。然而,这一次的背景是去年
7
月
24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中国股市的指示,要求活跃资本市场并提振投资者信心。从那时起,我们开始关注市场发生了哪些本质变化。
由于有最高级别的指示,高层明确希望资本市场活跃,投资者信心得到提振。这背后的目的可能是希望资本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上一届村长非常努力,在处理过程中做了很多工作。我本人也被邀请到北京参加专家学者座谈会,亲身感受到了那种氛围和状态。但最终,市场对这两句话的执行并不满意,高层也不满意,尽管已经做出了巨大努力,但结果仍然不尽如人意。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是努力不够吗?如果是这样,换一个更努力的人是否就能达到目标?然而,几个月过去了,现在市场上又出现了不满的声音。虽然对投资者信心的提升有所成效,但远远不够。活跃资本市场更是无从谈起,因为融资尚未恢复,交易量也非常清淡。无论是场内还是场外,资本市场的活跃度都没有得到提升。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问一个问题:仅仅更换一个人或更加努力地工作,市场就能改变吗?我们需要找到核心原因,分析现在的市场与历史上每次更换村长时的情况有何不同。这是我这段时间以来的深刻体会。
我的观点其实很简单,这一次市场的情况与历史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过去,中国的资本市场和股市都是在野蛮生长,快速发展,追求的是数量,无论是融资额还是上市公司的数量都在加速增长。特别是在上一届村长任期内,
5
年时间里就发行了将近
2000
家上市公司。在这种量的扩张中遇到的问题,我们通常采用一些方法就能解决,比如暂停新股发行,市场就会出现转折。
但这一次,虽然我们没有明确说要暂停新股发行,实际上市场也几乎处于暂停状态,但股市的表现并不强劲。与历史相比,原因何在?我们一直在强调,现在的市场已经不同了。即使在股市低迷的时候,我们也有近
80
万亿的市值,如果再加上港股,规模就更大了。市场资金需要支撑四个交易所,这与过去是无法相比的。
回顾
2006
年和
2007
年的牛市启动时,总市值才
3
万亿起步。到了
2014
年,起步时的市值也只有
20
万亿。而现在,市值已经达到上百万亿,这样的起点与过去有着质的不同。我必须强调这一点。
如果我们仍然简单地追求数量上的增长,空间已经不大了。我们的发展速度已经足够快。因此,我们现在需要回到抓住主要矛盾上来,这与中国整体的发展态势非常相似。整个国家开始提出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这意味着不再强调数量,而是开始强调质量。
无论是证券市场还是股市,我们都要从质量出发,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关注数量。房地产市场也是如此。现在大家最担心的是房地产市场,如果按照增量部分,即新房供应来看,这些年下降非常快,新开工很少。加上疫情影响,近年来新房子并不多。但房地产市场的存量房产非常庞大,所以不能再用过去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来理解这一次的调整,这是不同的。
当存量远大于增量时,
A
股市场也是如此。我们突然发现,我们必须重视存量。因此,在这段时间里,我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存量用户的出清等问题比限制未来的
IPO
更为重要。对于现在的投资市场来说,增量部分肯定是有限的。一年能上市的公司数量并不多,即使按照现在的速度,一年最多也就
100
家,但我们的存量已经达到
5000
多家。
希望监管层能够将主要矛盾放在存量上,解决存量问题,整个出清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如何出清存量,这才是最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