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上,电视剧《我的1997》导演王伟民向大家介绍了全剧的创作背景:本剧是为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献礼的“命题作文”,自2016年8月开始筹备,2017年1月下旬在香港杀青,“时间紧,任务重”。在拍摄过程中,所有主创成员不断地去了解、学习这一段历史,并投入到创作之中。
《我的1997》以微观视角切入,在时代大背景下进行了一次宏观的历史叙述。该剧讲述了1976年至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陆港两地二十多年的岁月变迁,用高建国和安慧年轻时的一段扣人心弦的爱情,连接起了特殊的时代坏境下,陆港两地一群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年轻人的奋斗历程。“逃港”的内地人内心世界的变化,正好映射着整个香港发展的过程。
“《我的1997》是电视剧的一次探索,是现实主义的美学突破。”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传媒机构管理司司长袁同楠看来,“时代的变迁应该通过个人的命运来体现,而且只有通过这个时代的命运才能展示个人的性格、心理以及他的奋斗和追求,这是一种具有辩证性的互动。”
这部作品既能令人们看到香港回归的重要历史回眸,及其背后的相关历史细节,同时又展现出香港与内地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和割舍不断的骨肉亲情。《我的1997》将家国情怀融进了人物的命运之中,《文艺报》艺术部主任高小立用三个“结合”评价了这一创作,“《我的1997》是真实与虚构的结合,是个人命运与时代风云的结合,是小人物与大背景的结合”。
1997年香港回归,结束了长达150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历史。紧扣这一重要时刻,该剧将十一届三中全会、中英会谈等重要的历史纪录影像资料置于剧中,将历史厚重感和小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统合到了一起,艺术化地再现了这段真实历史。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在香港回归二十周年这个重大的节点上,《我的1997》主创团队在中央电视台的配合下,拿出了这份令人满意的作品。从整体上看,它有助于我们在庆祝香港回归二十周年的背景下获取历史启迪、领悟“一国两制”的伟大成就。
“《我的1997》努力讲好了中国人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故事,充分发挥了电视剧对于融通民族感情的重要作用,并且不断深化了内地与香港影视文化间的交流合作。”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港澳台办公室)副司长闫成胜也对这一作品所传达出的现实文化意义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看来,“改革开放对于大陆人民的意义,同香港人民追求更加繁荣的激情碰撞在一块,能够激发整个中华民族更大的新的繁荣。”
如何将宏大叙事与影视剧的观赏性、艺术性相结合?这是献礼剧最考验主创功力的“难题”。作为一部时间跨度长达20年的作品,《我的1997》以北京、香港两地双线齐头并进的叙事策略,融入了励志、奋斗、亲情、爱情、商战、阴谋等多重叙事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