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国内规划领域进行大数据研究的先行者和领军者,在大数据领域有很多的实践和探索。现在规划领域的大数据分析已经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成为一门显学,您认为目前在规划实践当中应用大数据存在着哪些问题,应当如何解决?
甄峰:规划领域应用大数据的发端应该是在2011年左右。当时大家都欢呼大数据的到来,觉得大数据对城市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到了2015年之后开始探讨怎么样把大数据分析和城市规划结合起来。近年来大数据应用已经在规划界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影响,被规划界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对促进规划编制的科学化意义重大。
我们还是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首先要解决的一个就是数据的规范和标准的问题。在应用大数据方面更多的还是探索研究。与“小数据”相比,“小数据”的数据规范性强,比如统计年鉴是规范的,它的这种范式是大家都能接受的。但是大数据是没有标准的,并且很多大数据的标准由IT企业所掌握,有时候我们可能对它的内涵,它是否真实反映了我们所想要的信息,都不掌握。所以我想标准和规范的制定非常重要。而且现在我们要建“城市大脑”的话,标准和规范问题就更为迫切,“城市大脑”还需要引入政务数据、运营商数据等。怎么在“城市大脑”的框架下,匹配城市空间治理的需求,去考虑大数据的标准和规范的建设,这一点非常重要。
其次是怎样更有效地利用大数据支持规划编制的科学化。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在做大数据研究的时候也会遇到。有时候大家都觉得大数据很重要,大数据分析出来的问题确实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大数据只是对问题做了可视化和量化展示,对当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但是在支撑规划驾驭未来这方面,大数据却显示出能力不足。我觉得这不是大数据本身的问题,而是在数据积累方面的漏洞所导致的。目前的大数据分析往往缺乏连续的,多时段的分析和比较。如果今后在大数据积累方面能够做些工作的话,那就可以更好地对未来城市空间发展做一些科学的预测。同时也可以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测,再通过模型来对城市未来进行预测和模拟,从而达到空间高效治理。最后,数字孪生城市的建设实际上也有利于我们利用大数据去解决未来的一些问题。
第三点是数据共享的一个问题。现在推进数据共享有很大的难度。我想这需要在不同的学科之间以及同一学科内部加强协作。这样的话在围绕一个共同的问题或者一个区域进行研究和规划时,通过数据共享,可以群策群力来共同做好一件事情,进而共同推动空间规划编制科学化和空间治理现代化的工作。
来自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团队是我们城垣杯大赛参赛者的主体。作为来自高校的专家代表,请问您认为当前的规划人才教育体系应当如何响应规划工作对智慧化的需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