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陕西与陕
作者:冷夜寒星
校稿:朝乾 / 编辑:果了个果
在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中,不考虑名称的实际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不少具有
方位元素
成对特征
的地名组,如:山西和山东、湖北和湖南、河南和河北、广东和广西等。
当然,
不成对的地名
也存在
,
陕西
就是其中一个著名例子。在历史上,陕西却没有长期与之对应的陕东“省”级行政区存在。
作为华夏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的陕西,
其省名究竟从何而来?
今天的文章将带你了解其中答案。
温馨提示
:
我局有个
世界地理讨论群
,世界地理的研究者和爱好者们
别错过文末的
加群方式哦
!
想要弄清“陕”在哪里?首先我们要弄明白
“陕”是什么
。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指出
陕是“隘也”,即狭窄,险要的地方
。而最初的“陕”也确实是一处险要之地:陕塬(
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境内
)。
陕塬大致位置示意
(底图:Google map)▼
塬是我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形成的高地,呈台状,四边陡,顶上平。但
陕塬
却不是一块寻常的塬
,
它南连有“崤函之固”之称的崤山,北抵黄河
,扼守着中原通往关中的
东西交通要道
,是关中平原通往华北平原的
重要战略节点
。
在周初武王伐纣灭商后,曾在
管邑
(
可能在今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
)封赏功臣,并让管叔、蔡叔领兵马驻扎于此,此后周武王又多次巡视至此。
兴起于关中平原的西周对于
崤山以东的控制能力
因空间距离有所受限,所以不得不在东方
设立多个重要据点
来监视殷商遗民,管邑即是其一。
约公元前1042年,周武王病逝,周公旦摄政,这便引起了管叔、蔡叔及其群弟的疑忌,商纣王之子武庚又见机拉拢发动叛乱。
周公东征平叛
,诛武庚,杀管叔
而流放蔡叔,从而平定叛乱。
周公东征过程中就深感管邑离西周都城镐京(
今陕西省西安
市)遥远,而从镐京沿渭水、黄河南岸,需要
穿越众多险隘
后才能抵达管邑,管邑四周又少有险阻,难以据险而守。
因此周公经过考量,决定在邙山和嵩山间的伊洛平原兴建洛邑(
今河南省洛阳市
),
是为成周,与关中的宗周镐京相照应
,成为周王室
辐射东方
的政治中心。
相传周公在当时与和召
(shào)
公奭
(shì)
共同辅政,《尚书》中有一篇《君奭》就是周公为了说服
召公能够和衷共济,带领周王朝走出危机
而作。这篇《君奭》,使周公赢得了召公的信任并与召公达成共识,二公商定
分陕而治
,来稳定政局。
春秋时期的《左传》和唐朝地理学著作《括地志》都曾记载“
自陕而东;周公主之;自陕而西,召公屯之
”的分陕而治。
在今天的河南省三门峡市博物馆藏有一块“
分陕石
”,相传其为周公命人在分陕的位置凿了一根高3.5米的石柱立于分界之处,称作“
立柱为界
”,其分陕的具体位置在今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塬,即陕塬。
不过,据众多学者研究其上面的字迹,认为刻字年代属于1700年后的另一个周朝——
武周
。
分陕而治正体现了陕塬的重要的地理位置,而成周洛邑的建成,又进一步凸显了
陕塬军事价值
,成为连接
宗周与成周
的死生关节。
战国初年,魏国通过李悝
(kuī)
变法
率先强盛
,这时的魏国都城还在古安邑(
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
),魏国
向西扩张
必然会染指关中地区。
然而从地理方位上来看,魏国并不需要拿下函谷关沿黄河南岸向东来进攻秦国,因为由山西从华阴一带渡河后,
所面对关中平原几乎无险可挡
,由此魏国得以在秦国的眼皮底下开拓河西之地。
左滑
观看-拿下关中平原
意味着打开了入蜀的大门
▼
虽然秦国曾于公元前390年在陕塬附近置陕县,但秦魏两国多次在此交战,使得
陕地时而属秦,时而归魏
。这使得陕地
难以为关中地区防御山西方面来犯之敌的劣势
开始显现。
而随着黄河右岸泥沙的不断堆积,黄河南岸的平原区域进而有所扩展,陕塬与黄河间的隘口形势不如从前突出,这就进一步
弱化了陕塬的防御功能和战略地位
,其从东方拱卫关中的防御职能逐渐被函谷关(
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
)所取代。
横屏,上滑
观看
-
崤函古道上的
函谷关
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
秦统一后,陕县属于
以洛邑为行政中心
的三川郡管辖。汉武帝时期
函谷关东移
,又以秦函谷关故城为治所,设置了弘农郡。
弘农郡与今陕西位置示意
(参考《中国历史地图集》)▼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
(487年)
,
以陕县为治所,设置陕州。
辖境相当今河南省三门峡市、洛宁、渑池等市县及山西省平陆、芮城等地区。
此后,陕州虽屡有废置,辖境逐渐缩小,但是其建置却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这座城市的历史开始
同时更坐实了“陕西”之名
(图:图虫创意)▼
陕地加方位
的一级行政区划最早出现于唐朝初年的战时行政区,而这最早的与陕地有关的一级行政区却不叫陕西,而叫
陕东
。李渊称帝后,为了经略中原、攻取王世充割据的河南,以秦王李世民为陕东道大行台。
武德四年
(621年)
,平定王世充后,陕东道大行台移置于洛阳。武德九年
(626年)
,唐朝将诸道行台并废除,
陕东道也遭到废除
,其地则归入河南道。
到开元年间,这片土地主要归关内道管理
(参考《中国历史地图集》)▼
短暂设置的陕东道没能在历史上留下多少笔墨,但是
陕西路的基本行政建制
却源远流长。
北宋至道三年
(997年)
,北宋政府将全国分为十五路,史称“至道十五路”,据《宋史·地理志》记载,陕西路“
西接羌戎,东界潼、陕,南抵蜀、汉,北际朔方
”。这时的
陕西路辖境跟今天的陕西省差别较大
,尤其是陕州也属于陕西道。后来陕西路被拆分为永兴军、秦凤二路。
政和元年
(1111年)
的永兴军、秦凤二路
(参考《中国历史地图集》)▼
值得一提的是,陕州在北宋时期归属陕西路及永兴军路。但到了金朝时期,陕州归属于南京路,并未归属京兆府路。由此,陕西这个因在陕塬以西得名的一级行政区不再管辖陕塬。
金宋元之交,蒙古在征讨南宋的过程中,虽然蒙哥汗曾败于钓鱼城之战,但是四川盆地大部分地区却也纳入了蒙古的统治范围。
中统元年
(1260年)
,蒙古以京兆府(
今陕西省西安市
)为治所设置秦蜀行省,
初期名称不确定
,也有陕蜀行省、陕西行省、陕西五路西蜀四川行省、陕西四川行省等名,后来
名称稳定为陕西四川行省
。此后陕西四川行省晚期遭遇过罢废,又恢复。
至元二十三年
(1286年)
,元朝政府将陕西四川行省拆分为
陕西、四川
两行省
,除了中期有过短暂的再度合并外,长期为两行省格局。蒙元时期也延续了陕州在金朝时期的隶属关系,陕州归属于河南江北行省,并未归属陕西(四川)行省。
至顺元年
(1330年)
的陕西行省
包含了大部分如今的陕西地区
(参考《中国历史地图集》)▼
明清两代,虽然陕西省的行政范围几经调整,但是
陕州隶属于河南省
的区划格局不曾改变。
清嘉庆年间的陕西
已经与如今陕西的范围大差不差了
(参考《中国历史地图集》)▼
虽然陕塬不在今天的陕西省境内,但是
“陕”字的内涵和其突出的人文地理特征
,却铭刻在了无数人对陕西的印象之中。
在高原与山地地形占总面积达81%的陕西省,塬这一类型的地貌十分常见,从陕北的黄土高原,到关中平原的渭河诸流沿岸,这类
高台平地既是险要所在,又是人们栖息的家园。
从高地到平原
是这片黄土地独有的魅力
(图: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