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地球知识局
人文+地理+设计,全球视野新三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方新闻网  ·  价格大跳水,有人3天立省7000元!很多人忍 ... ·  昨天  
南方新闻网  ·  价格大跳水,有人3天立省7000元!很多人忍 ... ·  昨天  
南京新闻  ·  南京地铁发布出行提示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地球知识局

陕西叫陕西的原因,找到了

地球知识局  · 公众号  ·  · 2024-04-29 11:00

正文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陕西与陕


作者:冷夜寒星

校稿:朝乾 / 编辑:果了个果

在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中,不考虑名称的实际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不少具有 方位元素 成对特征 的地名组,如:山西和山东、湖北和湖南、河南和河北、广东和广西等。


当然, 不成对的地名 也存在 陕西 就是其中一个著名例子。在历史上,陕西却没有长期与之对应的陕东“省”级行政区存在。


这片关中要地,到底为啥叫“陕西”呢


作为华夏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的陕西, 其省名究竟从何而来? 今天的文章将带你了解其中答案。


温馨提示 我局有个 世界地理讨论群 ,世界地理的研究者和爱好者们 别错过文末的 加群方式哦


重臣分陕去台端

宾从威仪尽汉官


想要弄清“陕”在哪里?首先我们要弄明白 “陕”是什么 。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指出 陕是“隘也”,即狭窄,险要的地方 。而最初的“陕”也确实是一处险要之地:陕塬( 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境内 )。


陕塬大致位置示意

(底图:Google map)▼


塬是我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形成的高地,呈台状,四边陡,顶上平。但 陕塬 却不是一块寻常的塬 它南连有“崤函之固”之称的崤山,北抵黄河 ,扼守着中原通往关中的 东西交通要道 ,是关中平原通往华北平原的 重要战略节点



在周初武王伐纣灭商后,曾在 管邑 可能在今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 )封赏功臣,并让管叔、蔡叔领兵马驻扎于此,此后周武王又多次巡视至此。


兴起于关中平原的西周对于 崤山以东的控制能力 因空间距离有所受限,所以不得不在东方 设立多个重要据点 来监视殷商遗民,管邑即是其一。


管邑究竟在哪,历史上就争论不休


约公元前1042年,周武王病逝,周公旦摄政,这便引起了管叔、蔡叔及其群弟的疑忌,商纣王之子武庚又见机拉拢发动叛乱。 周公东征平叛 ,诛武庚,杀管叔 而流放蔡叔,从而平定叛乱。


就是会“解梦”的那个周公


周公东征过程中就深感管邑离西周都城镐京( 今陕西省西安 市)遥远,而从镐京沿渭水、黄河南岸,需要 穿越众多险隘 后才能抵达管邑,管邑四周又少有险阻,难以据险而守。


因此周公经过考量,决定在邙山和嵩山间的伊洛平原兴建洛邑( 今河南省洛阳市 ), 是为成周,与关中的宗周镐京相照应 ,成为周王室 辐射东方 的政治中心。


周公东征示意


相传周公在当时与和召 (shào) 公奭 (shì) 共同辅政,《尚书》中有一篇《君奭》就是周公为了说服 召公能够和衷共济,带领周王朝走出危机 而作。这篇《君奭》,使周公赢得了召公的信任并与召公达成共识,二公商定 分陕而治 ,来稳定政局。


(图:《尚书正义》南宋孝宗前期浙刻单疏本)▼


春秋时期的《左传》和唐朝地理学著作《括地志》都曾记载“ 自陕而东;周公主之;自陕而西,召公屯之 ”的分陕而治。


在今天的河南省三门峡市博物馆藏有一块“ 分陕石 ”,相传其为周公命人在分陕的位置凿了一根高3.5米的石柱立于分界之处,称作“ 立柱为界 ”,其分陕的具体位置在今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塬,即陕塬。


(图:三门峡博物馆)▼


不过,据众多学者研究其上面的字迹,认为刻字年代属于1700年后的另一个周朝—— 武周


分陕而治正体现了陕塬的重要的地理位置,而成周洛邑的建成,又进一步凸显了 陕塬军事价值 ,成为连接 宗周与成周 的死生关节。



两京大道多游客

每遇词人战一场


战国初年,魏国通过李悝 (kuī) 变法 率先强盛 ,这时的魏国都城还在古安邑( 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 ),魏国 向西扩张 必然会染指关中地区。


(参考《中国历史地图集》)▼


然而从地理方位上来看,魏国并不需要拿下函谷关沿黄河南岸向东来进攻秦国,因为由山西从华阴一带渡河后, 所面对关中平原几乎无险可挡 ,由此魏国得以在秦国的眼皮底下开拓河西之地。


左滑 观看-拿下关中平原

意味着打开了入蜀的大门


虽然秦国曾于公元前390年在陕塬附近置陕县,但秦魏两国多次在此交战,使得 陕地时而属秦,时而归魏 。这使得陕地 难以为关中地区防御山西方面来犯之敌的劣势 开始显现。


而随着黄河右岸泥沙的不断堆积,黄河南岸的平原区域进而有所扩展,陕塬与黄河间的隘口形势不如从前突出,这就进一步 弱化了陕塬的防御功能和战略地位 ,其从东方拱卫关中的防御职能逐渐被函谷关( 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 )所取代。


横屏,上滑 观看 - 崤函古道上的 函谷关

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秦统一后,陕县属于 以洛邑为行政中心 的三川郡管辖。汉武帝时期 函谷关东移 ,又以秦函谷关故城为治所,设置了弘农郡。


新安汉函谷关 (图:图虫创意)▼


弘农郡与今陕西位置示意

(参考《中国历史地图集》)▼


十六国前秦时期,弘农郡治所移治陕县。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 (487年) 以陕县为治所,设置陕州。 辖境相当今河南省三门峡市、洛宁、渑池等市县及山西省平陆、芮城等地区。


此后,陕州虽屡有废置,辖境逐渐缩小,但是其建置却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这座城市的历史开始

同时更坐实了“陕西”之名

(图:图虫创意)▼


陕地加方位 的一级行政区划最早出现于唐朝初年的战时行政区,而这最早的与陕地有关的一级行政区却不叫陕西,而叫 陕东 。李渊称帝后,为了经略中原、攻取王世充割据的河南,以秦王李世民为陕东道大行台。


武德四年 (621年) ,平定王世充后,陕东道大行台移置于洛阳。武德九年 (626年) ,唐朝将诸道行台并废除, 陕东道也遭到废除 ,其地则归入河南道。


到开元年间,这片土地主要归关内道管理

(参考《中国历史地图集》)▼


短暂设置的陕东道没能在历史上留下多少笔墨,但是 陕西路的基本行政建制 却源远流长。


北宋至道三年 (997年) ,北宋政府将全国分为十五路,史称“至道十五路”,据《宋史·地理志》记载,陕西路“ 西接羌戎,东界潼、陕,南抵蜀、汉,北际朔方 ”。这时的 陕西路辖境跟今天的陕西省差别较大 ,尤其是陕州也属于陕西道。后来陕西路被拆分为永兴军、秦凤二路。


政和元年 (1111年) 的永兴军、秦凤二路

(参考《中国历史地图集》)▼


值得一提的是,陕州在北宋时期归属陕西路及永兴军路。但到了金朝时期,陕州归属于南京路,并未归属京兆府路。由此,陕西这个因在陕塬以西得名的一级行政区不再管辖陕塬。


金宋元之交,蒙古在征讨南宋的过程中,虽然蒙哥汗曾败于钓鱼城之战,但是四川盆地大部分地区却也纳入了蒙古的统治范围。


重庆合川钓鱼城

(图:图虫创意)▼


中统元年 (1260年) ,蒙古以京兆府( 今陕西省西安市 )为治所设置秦蜀行省, 初期名称不确定 ,也有陕蜀行省、陕西行省、陕西五路西蜀四川行省、陕西四川行省等名,后来 名称稳定为陕西四川行省 。此后陕西四川行省晚期遭遇过罢废,又恢复。


至元二十三年 (1286年) ,元朝政府将陕西四川行省拆分为 陕西、四川 两行省 ,除了中期有过短暂的再度合并外,长期为两行省格局。蒙元时期也延续了陕州在金朝时期的隶属关系,陕州归属于河南江北行省,并未归属陕西(四川)行省。


至顺元年 (1330年) 的陕西行省

包含了大部分如今的陕西地区

(参考《中国历史地图集》)▼


明清两代,虽然陕西省的行政范围几经调整,但是 陕州隶属于河南省 的区划格局不曾改变。


清嘉庆年间的陕西

已经与如今陕西的范围大差不差了

(参考《中国历史地图集》)▼



巨川何以济

舟楫伫时英


虽然陕塬不在今天的陕西省境内,但是 “陕”字的内涵和其突出的人文地理特征 ,却铭刻在了无数人对陕西的印象之中。


在高原与山地地形占总面积达81%的陕西省,塬这一类型的地貌十分常见,从陕北的黄土高原,到关中平原的渭河诸流沿岸,这类 高台平地既是险要所在,又是人们栖息的家园。


从高地到平原

是这片黄土地独有的魅力

(图:图虫创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