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最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你穿的袜子,可能来自这里 ·  2 天前  
央视新闻  ·  4比0横扫张本智和,王楚钦夺冠! ·  5 天前  
新华社  ·  精彩!开幕式这些亮点不能错过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巧手花馍传周礼 |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5-03 07:00

正文



饮食 对于中国人而言,从来都不是为了简单地果腹。从食材的获取到烹饪的过程再到菜品的名称、就餐的仪式,几乎每一味食物都蕴含着我们民族的习惯、性格甚至思想和哲学。



然而,民俗的流变、健康的理念、环境的影响、传承的断档却让曾经的一些美食如今在餐桌上越来越难觅踪迹了。从满汉全席到徽州糕饼,从水席到盆菜,当美食的记忆渐行渐远,遗憾的绝不仅仅是口腹之欲。


寻找美食,传承文化,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奉献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

这一季聚焦中华美食。

第七篇《巧手花馍传周礼




戳这里,听声音里的美食大片!




清明节前后,渭北高原上的麦子,拔节疯长。


黄河以西二十里,陕西合阳县护难村的行俊肖老人,一大早就起来和面,她应了客人的邀约,要制作一对老虎花馍,这是普遍流行于我国北方的,用面捏制的艺术品。


行俊肖:你看这面,现在就是面光了,手光了,盆光了。这就达到了和面的要求了。面不好就做不了好活。这是一连贯的。


面团在暖和的地方,饧三四十分钟,水分完全渗入面粉的每一个分子当中。面筋发挥着它的作用,硬梆的面团,变得柔软起来。行俊肖切出一小块,放在左手掌心,用右手的小鱼际揉搓着。


记者:这工具也都是手边上的东西?!

行俊肖:嗯,不值钱,但又离不了。


顶针、小梳子、镊子、剪刀、笔帽……,日常的这些小物件,都成了行俊肖最趁手的工具。一块块不同大小的面块,在行俊肖的手上,变成了一个个或圆或扁,形态各异的花馍零件。



行俊肖对老伴说:赶紧烧火。老汉整天专门就是,火工,给我烧火。


面,发上三五十分钟,再上锅蒸三五十分钟,雪白的花馍出锅。行俊肖戴上眼镜,和好染料,一手端着馍,一手捏着画笔:


行俊肖:蒸馍做的再好,染得不好也不行,这就叫过渡色。深桃红、浅桃红、金黄色、黄色、皂绿色、浅蓝的。


半个小时后,一对插在大馄饨上的小老虎,出现在行俊肖的手中。形态俊俏可爱,麦香浓郁,扑鼻而来。


点染老虎花馍的眉毛和鼻子


面花,承载礼仪祝福


出壶口,过龙门,蜿蜒的黄河在合阳县境内放缓了脚步。花馍,也叫面花,就在黄河东岸这个小地方生长着。


相传,周文王的妻子太姒就出生在这里,而诗经的开篇《关雎》,吟唱的就是这对夫妻的爱情故事。合阳县文化馆原副馆长史耀增说,因着这样的文化传统,花馍,便不只是食物了:


史耀增:应该说,周礼具体体现在合阳面花上。比如要走亲戚,要祭祀祖先,祭祀神灵,要给人们祝福,都是要用相应的面花来表示。我认为合阳的面花,它就是礼的承载物。


这些花馍,以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为原型,有寓意天作之合、浑全圆满的婚俗花馍;有给长辈拜寿的祝寿花馍;有祝福新人早生贵子的麒麟送子;也有期盼孩子活泼灵气的鱼儿变娃……它们的身上承载着千百年来的一方民俗。


行俊肖制作的龙凤呈祥零件


就像蒸这个插花馄饨,结婚用的。花鸟虫鱼气象新,蔬菜水果情谊真。蔬菜水果代表的就是柴米油盐酱醋。不能说天天吃肉喝酒,这就是好夫妻。也要有磕磕碰碰,也有酸辣苦甜,这才是体现出来夫妻的真爱、真情。


史耀增常常折服于这些关中妇女的奇思妙想:


史耀增:她确实奇思妙想,但是又非常合情合理。不同的节令、不同的面花,到每一个人的手里创作又不一样,就完全表现出一种个性。


行俊肖制作的花馍零件


学艺路漫漫 年轻人熬不住


曾经自家制作的花馍,如今已经变成了可以卖钱的工艺品。行俊肖做的十二生肖,拇指大小,一枚15元钱。因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行俊肖每年还要在县里开上几次讲座。既能赚钱,还能出名。但对于花馍,行俊肖却有着自己的忧虑。


徒弟的话,得有二十来个。四十多岁以上的六十岁以下的。年轻的像二三十岁的少。民间工艺,年轻人嫌来钱慢,不愿意学,都看不上这个事儿。


行俊肖:你给我把那个拿一下,勤肖。

行俊肖的徒弟刘勤肖:什么?

行俊肖:眼镜……

徒弟刘勤肖:是这个吗?


30岁的张瑞红,论起来,应该算是行俊肖的徒孙辈了,也是行俊肖手下为数不多的,对这项传统手艺感兴趣的年轻人:



张瑞红:这就是业余的一点爱好,年轻人不学这个的,基本上都出去打工了。面花,学的话有个过程,必须学个几年才能自己独自去做,比较慢。年轻人嫌这个见效比较慢,所以他们就出去打工。



平常,行俊肖会坐着老伴的三轮车,走街串巷招收学员


市场冲击着文化传承


如今,花馍挣钱,也不愁销路。但在史耀增看来,市场,拯救了花馍,也困扰着花馍:


史耀增:把这个作为一种挣钱的手段,并不像过去那种农村妇女,完全是出于一种对民间艺术的喜爱。现在学习的这些人,这个样子的文化内涵是什么,他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所以把原来这种传承体系打破了。所以这市场经济,它往往有一些我们无可奈何的地方。


做的人不走心,用的人就更不明白花馍背后的文化与用意。文化在流变,生活的节奏在加快,原有的民间仪式在渐渐淡化,没有了仪式,花馍的功能也就弱化了一大半:


史耀增:仪式都比不上过去了,没有那么庄重,淡化得厉害,现在进一步,更简化了,干脆不蒸馍了,拿一袋面、一壶油,表示我把这个花馍给你带来了,但实际上这个仪式完全没有了。


行俊肖蒸的老虎花馍


阳春三月,行俊肖家院子里两棵二十年树龄的杏树,抽着新芽。枝头满满的粉色的花,招来蜜蜂嗡嗡地穿梭忙碌。老祖先们留下的手艺,在行俊肖与她的徒子徒孙之间,手口相传:


行俊肖的徒孙:看我做的这个尾巴。

行俊肖:爪子绞得太靠后了。绞到地方上,看着就顺眼。

行俊肖的徒弟:师父,你看,这个肚子肥的程度怎么样啊?

行俊肖:头没捏起来,头捏起来了就精神了。


花馍,是行俊肖的绝活儿,但行俊肖害怕,这活儿真的绝了。她说,希望自己百年之后,还有人在传承这门手艺。


行俊肖:七十岁了,再能做几年呢?!我死的时候只要把手留下就好了,我再不求什么。



本期主创

策划编审:高岩、王磊

记者:肖源、刘涛

播讲:苏扬

音频制作:王敏

摄像、剪辑:李帅

图文编辑:齐逸凡、栾红




▼点这里品中华美食

千年水席今安在 |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

满汉全席忆京华 |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

正是河豚欲上时 |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

盆菜香里叙亲情 |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

一生一世徽州饼 |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

草里藏珠九门头 |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