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李松蔚
湖畔贩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正观新闻  ·  刚刚!陈晓和陈妍希宣布离婚 ·  昨天  
正观新闻  ·  刚刚!陈晓和陈妍希宣布离婚 ·  昨天  
掌上铜山  ·  知名女星甜蜜晒照 ·  3 天前  
掌上铜山  ·  知名女星甜蜜晒照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李松蔚

人是目的,而非手段

李松蔚  · 公众号  ·  · 2021-01-20 21:08

正文

这句话来自哲学家康德,最近频繁被引用。罗振宇老师在跨年演讲中浓墨重彩地致敬了,罗翔老师、刘擎老师也分别在不同的节目中提到它。也许整个社会都到了要重温这样一个声音的时期。

我也谈一点心理学层面的理解

手段的意思,就是另有目的。手段只有实现其目的才有价值。把人当成手段,就是把价值建立在通过「人」实现一点别的什么上。那么康德说:没有别的,人成为「人」已经是终极的价值了。

心理学是基于现实的学科。相比这种对宏大价值的讨论——比如人何以成为「人」——我们更关心的是: 它对于普通人的生活意义何在? 事实证明,这个命题影响了大多数人的 生活体验,它牵涉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时时刻刻的隐秘的自我拷问: 我是否还有比现在更值得的活法?

比如,多创造点价值,会不会更好?

听上去是很积极的人生观。可一旦接受它,也就要接受它的推论:创造的价值少了,人生就(相对)没有意义。而无法创造价值的人,对这个世界就是可有可无的存在。这是必须警惕的观念。

人可以创造价值,这只是他工具性的一面。 但人绝不等同于自己创造的价值。 我花一小时赚100块钱,而 我这段时间并非只值这100块而已。否则,是否给我100块,再把这一小时从我生命中抹掉,我没有任何损失呢?——再推一步,是否给一个人足够多的钱,就可以买断他的生命呢?

结论当然很荒谬。荒谬的起点始于把人当成手段, 简化为交换某一个产出——100块也好,造福世人也好——的筹码。这必定 导向人自身存在的危机:假如 有人一小时挣2000块,我该怎么办呢? 是否他们同等的生命比我更有份量?假如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我的人生是否就不值得一活?

这是一旦开始就不能回头的歧途。

有一个关于登山的隐喻说:人为什么要登山呢?就因为 山在那里 。——而不是山顶上有什么荣誉或是秘宝。如果把登山的意义看成必须到达山顶, 假如不幸没有到达呢( 迷路了,路被堵死了,或者登上山顶发现什么都没有 ),整个旅途都将变得一文不值。所以,登山的意义只能在于登山。

活着的意义也只是活着,而非做到了什么就会有额外的增值。 活着就是活着本身,活着的同时顺便做到一些事。 多或者少,好或者坏,那些事当然可以被评价被比较,但不涉及到人的价值命题。

这不是从哲学的角度论证一套理想主义的说辞。而是站在心理学的立场,一个人要保持对生活的热情(或者说得消极点,保持不那么抑郁),在没什么值得夸耀的丰功伟业时,只能 多用一用 这种价值判断。 当然了,满世界都是「你明明什么都没做 ,这话只不过是给自己 找借口」的噪音,在多大程度上能保持这种观念不受影响,那是另一回事。

心理咨询师考虑问题很实际。如果对整个「人生」保持这样一种态度有些强人所难, 不妨从一个小时开始。每天拿出一个小时时间 ,其他时候你可以忙忙碌碌,用产出多少为时间定价。但这一个小时是属于你的。这一小时是目的,不是手段。

你想怎么用它就怎么用。

这不等于要你什么都不做,想做什么随便你 。只是 不用给你做的事标价,一旦标价就会一步一步落入前面的陷阱: 我用一个小时做咨询可以赚几百块,却用它写了这篇文章,只换到比如几十块钱的打赏,那这段时间就不划算。更不 用说拿来睡觉或是看风景,一毛钱产出都没有。 这样推论下去,一秒钟都浪费不起,总是能找到更有效率的方式安排眼前这一刻(哪怕连睡眠都应该很高效)。

人就把最后一点「人」的属性也异化了。

收回来,不要标价。

只要不标价,它就是无价的。 度过这一小时 本身是这一小时的主要目的,至于 实现了什么根本不重要。 一个小孩趴在地上一小时,画一幅自己也不甚满意的涂鸦,然后漫不尽心地忘在脑后。但 他度过的这段时间仍然充实且快乐。 与一个把画稿拍卖出天价的艺术家不分高下。 再退一步,不充实不快乐又怎么样?那也是一个人度过一小时啊。

试试看,说不定在不追求做成什么的心态下,没有负担,反而能不知不觉地做成一些事呢?

在无所用心时产出的结果,也许没有价值,也可能价值不菲。但这个说法最好到此为止。否则,这段时间也会被当成「为达成某种意外惊喜而刻意布置」的手段。就像人们经常问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事实是未必有好处,但 每个人仍然需要有一些时间像这样活着。 因为人毕竟是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