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日本队服出战,赛场上大喊「哟西」,按何智丽后来的说法,是一种「复仇」的味道。
故事要从她的三次「让球经历」讲起。
何智丽二十二岁生日那天,恰逢第十届汉城亚运会女子单打决赛日,队友悄悄买了大蛋糕,插好蜡烛,并送她一本红杜鹃封面的影集为她庆生。何智丽心情大好,跑去亚运村的理发馆理发,理完发兴冲冲出来时,就在门口台阶,碰见总教练李富荣。
李教练招呼何智丽:「我们研究了一下,你今天让给焦志敏。」
「让」的意思是打假球,即一方特意输给另一方,好让教练组能排兵布阵,一致对外。可就这场决赛,两边选手都是中国人,冠军却被内定。「黑幕」显而易见,何智丽有些不悦,却也只能悻悻接受。
后来亚洲乒乓球锦标赛决赛上,何智丽再次撞到焦志敏。李教练又找到她:「你再让一次!」何智丽气不打一处来,只能请恩师孙梅英出面。孙梅英护犊,跟领导讨公道,递了根烟,周旋半天,「不是说好了她只让一次吗?」
领导没辙,「好吧,这一次焦志敏让给何智丽。」
让球,中国乒乓球队曾经称之为「集体主义的结晶」,本为一致对外的「光荣传统」,逐渐权大于球,变成一场讨价还价。即使你球艺再高,一声令下要你「让」,你就得乖乖地把冠军的桂冠奉献给别人。
——叶永烈《是是非非何智丽》
1987年,新德里世锦赛半决赛,何智丽对管建华。她眼皮一跳,果真,教练马金豹找她聊天,马教练神情挺严肃:「今天你下来!」
何智丽只是瘫着脸轻轻摇头,「没门」。
「韩国的梁英子打败过你,如果决赛碰见,管建华获胜希望更大,所以必须让」——这理由乍听无法反驳。
的确,何智丽和梁英子有旧怨。何智丽败过一次,但跌入过低谷的人更有斗志,这次,她有把握能赢。
「我不想让。」她还抱着一丝希望挣扎。
领导不容她分说:「大局为重。」
胳膊拗不过大腿,何智丽咽下粗口,面儿上同意了。等比赛开始,却跟管建华暗中较劲,何智丽越打越用力,全然没有让球的意思,最后,凭实力进入决赛。领导和教练见状拂袖而去,没有一人来祝贺。
何智丽不后悔自己的「不遵上意」。教练不理她,她就自己训练。当晚她在酒店闭门不出,肚子饿了,就嚼临行时父母捎来的五香牛肉干,耐心等待决赛。
决赛场上,看着对面的韩国姑娘,过去的失败历历在目。一局结束,韩国教练又是递水壶,又是给梁英子出谋划策。这边何智丽却孤零一人站着擦汗。后几局,她杀红了眼,一板一板,最终以3:1击败了对手。
我这个三十九届世乒赛冠军,是我自己争来的!当然,那时我冒很大的风险,因为如果我输了,后果就不堪设想。但是我坚信我能赢,所以我才决定反抗「让球」。
世界承认了她,祖国也承认了她。登上领奖台,国歌奏响,教练组里,却依旧没有一个人向她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