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多年来罕见的监管大洗礼。无论是兴风作浪的大鳄,还是惯走暗道的妖怪,都在聚光灯下一一现形。“正道捐弃,而邪事日长”,这种乱局已很难再继续。
有人不断为资本的投资权利和自由意志辩护,但他们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事实,就是在资本市场上,近几年被那些来路不明、迅猛崛起的资本所染指的标的——万科、格力、南玻、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等,当资本旋风袭来的时候,管理层几乎都选择了抗拒,他们要保卫公司,顶多是沉默,而没有一例为此类资本的到来而欢呼。
但是在中国,也有另一类资本,他们所到之处都深得公司和企业家的欢迎,企业界愿意和他们握手同行,甚至乐于贴上被他们投资的标签。这样的资本,是好资本,是善意资本,是有长期考虑的资本,是能够帮助企业创造价值、不断超越进步的资本。
在我的商业文明研究视野中,高瓴资本集团(Hillhouse Capital Group,下称高瓴)就是“中国好资本”的典型代表。
百丽国际为何欢迎高瓴?
高瓴最新一起引起关注的投资,是参与收购“一代鞋王”、2007年在香港上市的百丽国际。
由高瓴牵头、鼎晖投资以及百丽国际执行董事于武和盛放组成的财团,已经向百丽国际提出私有化建议,建议收购总价531亿港元。这一交易金额堪称今年亚洲之最。如果最后收购成功,高瓴将持有百丽国际56.81%的股份,从而成为百丽国际的控股股东,鼎晖投资将持有12.06%,参与建议的管理层将持有31.13%。目前,百丽国际董事长和CEO已承诺投票赞成建议,并出售他们所持的25.75%的股份。
百丽国际为何欢迎高瓴入主?因为他们相信,要应对百丽鞋类业务所遭遇的电商挑战,将传统零售与网络模式融合创新,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战略性资本的支持。而高瓴不仅有充沛的长期资本来源,更有数字化和公司运营方面的深厚经验,是帮助公司进行变革、重获生机的最佳选择。
而对高瓴来说,帮助传统企业升级与转型,一直是其兴趣和核心能力所在。2010年,高瓴看到家用洗涤市场从洗衣粉到洗衣液的消费升级机会,找到当时只做洗涤剂的蓝月亮公司的创始人罗秋平,鼓励他做洗衣液,2010年双方正式合作。高瓴鼓励蓝月亮进行产品创新,加大市场投入,教育消费者改变洗衣方式,并牵线搭桥让蓝月亮高管接洽同样是高瓴投资的京东。通过与京东的研讨会,蓝月亮方面认识到,在线下市场,大体量包装很吸引消费者,但在线上则是劣势,于是重新设计自己的“补充包”,让它们容易装进京东的投递箱。蓝月亮通过和京东在多个方面的协同发力,很快在线上也建立了强大的竞争力。目前,蓝月亮在洗衣液、洗手液、洁厕液三大品类上的市场份额都稳居国内第一。
当然,和蓝月亮相比,百丽国际的体量更大,面对的竞争环境也更为复杂。但今天高瓴的实力也上到了新的台阶。比如从运行能力和人力资源看,高瓴吸纳了原百度高级副总裁、京东商城CEO沈皓瑜,有肯德基“教父”之称的原百胜全球餐饮集团董事会副主席、中国事业部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苏敬轼,原阿里巴巴B2B公司副总裁、美团网COO干嘉伟等互联网及传统行业运营管理人才。从互联网技术角度看,今年初高瓴专门投资了Magento,该公司是全球领先的云端电子商务科技公司,是全球互联网零售商1000强的主要供应商,为全球传统零售及商务企业提供全渠道及数字化解决方案。高瓴敢于牵头提出531亿港元的收购计划,是相信自己拥有的全球资源和数字化专业运营能力,可以帮助百丽国际创新升级,重现增长。
用双轮驱动“长期结构性价值投资”
成立于2005年的高瓴,植根亚洲,重仓中国,面向全球,目前资产管理规模超过250亿美元,其投资人主要包括全球性的大学捐赠基金、养老基金、主权财富基金和家族基金等,都是“长青资金”。这样的资本来源使得高瓴从成立就专注于长期结构性价值投资,而不为短期业绩波动所影响。
怎样理解高瓴的长期结构性价值投资?
长期,就是关注企业的长期价值,不在意一时一地的得失,在超长期持有的过程中把企业价值做到最大化。
结构性,是相对于周期性和机会主义而言的,其强调的关键是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抓住本质,形成企业的内在竞争优势,形成高度的“护城河”,形成可持续、难模仿、对手难以攻击的竞争力。而周期性思维其实是一种博弈思维,是一种“零和”游戏,机会主义则往往只考虑短期利益。
价值投资,分为发现价值和创造价值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发现价值被低估的企业,是从市场规律中找到好的商业模式;后一个阶段则是帮助企业一起成长,比如提供战略咨询,创造协同效应,推动团队建设,协助收购兼并,推进技术升级,支持全球拓展,等等。
基于上述理念,高瓴坚持做优秀企业家的“超长期合伙人”,与他们共同创造长期价值。在高瓴看来,好的企业家精神,是能延续并超越自己的生命、打造伟大的企业组织的精神;好的企业家精神,是不投机、不取巧、非博弈性的企业家精神,每天要打造“护城河”,深挖墙,广积粮、缓称王;好的企业家还要善于打造有战斗力和人文精神的组织,并拥有伟大的格局观,对企业、员工、竞争对手、合作伙伴都有很强的同理心。
具体到投资领域方面,高瓴是双轮驱动,不仅投资了腾讯、京东、美团、滴滴出行、去哪儿和摩拜单车等互联网经济的领头羊企业,也投资并长期持有美的、格力、蓝月亮、福耀玻璃和江小白等传统行业的一流公司。这有点像“哑铃布局”,两端都重要,也很均衡。高瓴早期对百度、腾讯、京东等互联网模式企业有很多投资,而目前在这一端的投资已不仅局限在消费、互联网领域,而向生命科学、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广泛渗透。
通过投资百济神州、君实生物、信达生物、甘李药业、药明康德、惠每医疗(高瓴与梅奥医疗合资成立),高瓴在生命科学方面已经有了充满活力的布局;
通过投资东南亚出行共享应用GrabTaxi并帮助滴滴出行与其合作;通过投资国内二手车交易平台优信拍、印度汽车信息网站CarDekho、孟加拉分类广告平台Saltside等,进而促成他们的战略合作;通过与腾讯、京东等共同创立全球性新能源汽车公司NextEV……高瓴在全球智能出行和新能源汽车领域也进行了充分的布局。
同时,在传统行业一端,高瓴高度重视传统行业通过和互联网结合而产生的更高效率、更精细管理、更多创新的机会,认为这可能代表着更大的市场空间。比如,作为美的的长期投资者和合作者,高瓴见证了美的由“单一品类单一国家运作”成功转变为“多品类和全球运营的企业集团”的历程,并获益颇丰。
在高瓴的投资历史上,长期结构性价值投资的案例有很多。最出名的当然是京东,2010年高瓴投资京东3亿美元,而不是京东一开始设想的7000万美元,就是为了通过巨资投入在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方面建立起竞争壁垒。高瓴投资后的第二周,高瓴的创始人张磊就安排刘强东去了美国,在沃尔玛总部待了四五天,全面了解沃尔玛的物流网络和仓储系统,并很快在京东展开供应链再造和物流渠道优化。2013年,高瓴又撮合了京东和腾讯旗下易迅在电商方面的合并,成就了当时最大的电子商务交易。
除了超长期投资,高瓴还坚持全生命周期投资,也就是在优秀企业的每一个发展周期都进行投资,而不是一到IPO就赶紧套现走人,或者“这山看着那山高”,急着去找下一个机会。高瓴投资庄辰超创立的去哪儿,无论是早期的风险投资,还是伴随去哪儿IPO的基石投资,以及上市后因为战略性亏损所做的定向可转债投资,都坚持投,直至最后去哪儿和携程合并后,高瓴也对携程进行了10亿美元的投资。只要业务发展前景可期,高瓴就会一直持有。
非常之道,只是永远恪守正道
PE投资和VC投资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开始的,目前已经成为银行借贷和IPO之外最重要的企业融资方式。在中国,从1986年国家科委和财政部联合几家股东设立“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到1993年美国IDG在中国发起第一支风险投资基金,1995年中国通过《设立境外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VC和PE也已有二三十年历史。这中间,1999年前后的互联网投资热,2005年开启的股权分置改革,以及近十几年来对创新驱动的重视(2004年的中小板、2006年的《新合伙企业法》、2009年的创业板、2013年新三板扩至全国),构成了中国投资领域的三大驱动力。
虽然由于制度、监管、文化、投资者构成等等方面的缺陷,中国投资领域在相当程度上还弥漫着关系主导的江湖气息、突击入股的密室气息、鱼肉中小投资者的投机气息、权力搅买卖的寻租气息,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市场越来越公开透明,那些市场化取向的投资基金正在成为投资市场的主流。2008年,全国社保基金获批投资市场化PE,就是一个明显的标记。
如果说1999年前后是中国互联网公司的黄金生育期(BAT在1998年11月到2000年1月成立),2005年前后则是创业投资史上的奇妙年份。高瓴资本、红杉资本、今日资本等都在这一年诞生,华兴资本则在前一年创立。
当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发现,高瓴资本早就是管理资金规模遥遥领先的亚洲最大投资基金之一。高瓴非常低调,但并不神秘,是一家没有什么隐秘的公司,其所有投资案例都见诸公开媒体。
汉武帝年间,司马相如上书说到,“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汉武帝激赏不已,后来在诏书中说“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汉书》在评价汉武隆盛时说,“汉之得人,于兹为盛”。
探究高瓴的一系列“非常之功”背后的“非常之道”,却发现没有什么异常、奇怪和诡道,全是经久不衰的大道与常识——
以好奇、独立、诚实的价值观,做长期价值投资
中国市场热点纷呈,如果没有定力,不能保持智力上的独立与诚实,很难不随波逐流。同时,如果不始终保持和发掘好奇心,也很难在高强度的工作中保持青春与活力。高瓴2005年起步时,管理的资本只有2000万美元,基金只有四五个人,而且没有一个人做过投资,但他们都有一个想法,就是要回到事物的本质,搞明白正确的投资应该是怎样的,应该怎么做,而不是拷贝流行的做法。有人认为自己总能比别人更擅长在中国这样的资本市场中博弈,而高瓴认为自己并不擅长也不喜欢博弈,因此坚定地选择了做“正和游戏”、和企业家一起把蛋糕做大的价值成长道路。为此,高瓴不像天女散花一样做很多投资,不是为投资而投资,也不迷信当下热点,而是把最好的精力、最好的资源,集中投资于符合长期价值投资原则的最信任的企业家。
专注于研究,投资于变化
高瓴一直坚持持续深入的多纬度、跨时空的行业研究,通过深刻理解这些行业特别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长期内在规律和业务逻辑,通过寻找最好的商业模式并与有大格局的企业家进行对接,发挥资金优势,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高瓴创始人张磊曾说:“只有特别少的人、特别少的公司能有格局和执行力把公司推到那么高的高度,这个人怎么找呢?一种模式是人海模式,到处参加各种会议,一个地方一个地方跑。我们采用的是研究型模式,就是通过研究发现哪个是最好的商业模式,然后再寻找跟最好商业模式契合的最好的创业者,我们再一起发展。”高瓴还认为,世上永恒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变化催生创新,所以高瓴不投资垄断所赚取的超额利润,因为垄断从基因角度看不能形成创新。只有不断地迎接和拥抱创新,发现关键时点上的变化趋势,如此才能形成善意的价值创造,形成让蛋糕更大的、开放共赢的局面。
正是因为有好奇之心,投资于创新与变化的理念,从耶鲁大学毕业、曾任纽交所中国首席代表的张磊在创立高瓴后,一直紧跟现实,密切追踪变化。他很早就意识到互联网将深刻改变中国,所以2005年基金成立后第一笔投资就选择了当时市值还不到20亿美元的腾讯;当移动互联网兴起,他看到智能手机的普及将让三四五线的中国消费者加入网购行列,仿佛一夜之间可以让数亿人口有能力买到即使世界上最大的零售企业也需要几十年才能满足的商品组合。他认为中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走在了美国前面,为此大手笔投资了京东。最近,张磊花了很多时间在中国的三、四线城市,他觉得全世界大幅度低估中国产业发展的纵深度和内需消费市场,谁能够为三、四线消费者提供更便宜、更好的服务,谁就能够带领和引导下一代的消费。高瓴牵头收购百丽国际,背后是在下一盘针对中国庞大内需市场的棋局。
高瓴所有的投资,从业绩看是非常突出的“非常之道”,但从路径看,是坦坦荡荡、清清楚楚的一条大道。高瓴之道,就是“非正道莫行”之道。
众多高瓴投资的企业的领导人都把以张磊为代表的高瓴人看作是重要的战略性成长伙伴,和企业家是一类人。张磊也曾说:“我们是企业家,只是碰巧做了投资。”企业家精神连接起了资本和公司,而这种连接才是牢固和长久的,路遥知马力,时间创造价值。
正道也是不投机、不流俗的自我约束之道。张磊看过一个关于“即时满足”(instant gratification)和“滞后满足”(delayed gratification)的研究报告,发现成功与智商等等关系都不大,但与儿时就展现的自我控制力有极大关系。实验中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一个糖果,并被告知,如果现在不吃,等到几个小时后大人回来,可以拿到更多的糖果。结果有的小朋友忍不住,就先吃了眼前的一个,后来再也没有糖果吃。而能够忍住眼前诱惑等到最后的,则得到了几倍的收获。跟踪研究发现,那些儿时就展现出自我约束力的小朋友未来成功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多年来,高瓴恪守初心与原则,最终成为长距离比赛的王者。
不是条条道路通罗马,而是条条大道通罗马。大道,正道,只要坚持,总能抵达初心和梦想之地,也许早一点,也许晚一点,但绝不会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