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太空与网络
卫星与网络专注军民融合的报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依靠社会力量,为推动我国航天技术民用和卫星网络通信的规划、建设、应用以及研发、生产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太空与网络

我国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全国接收站网全面建成,实现亚洲70%区域直接接收卫星数据

太空与网络  · 公众号  · 民航  · 2017-05-31 21:0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5月31日,在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全国接收站网建设项目通过国家验收,标志着我国陆地观测卫星数据接收站网全面建成。该站网使我国直接接收卫星数据的范围覆盖了我国全部疆土和亚洲70%的区域,填补了我国西部和南海等重要战略区域的空白,显著增强了我国遥感应用的数据服务能力。



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全国接收站网项目由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承担建设任务,自2004年中国科学院批准先期启动、2007年发改委正式批复启动以来,经过多年的研究、建设、运行和发展,现已全面形成了北京密云站、新疆喀什站、海南三亚站和北京总部组成的全国卫星数据接收站网格局。这一站网项目边建设、边运行,承担着我国全部国家对地观测卫星等数据接收任务。


验收会由中国科学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局长刘会洲主持。验收委员会由来自国家发改委、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民政部信息中心、国家档案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29位专家组成。


验收委员会认为项目建设单位通过广泛的需求调研、自主研发、精心设计、协同合作和技术创新,圆满完成了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建设任务,引领了地面系统的技术发展方向,其总体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验收委员会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国家验收。吴一戎院士宣读了验收意见。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发表讲话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出席会议并讲话。王恩哥指出,站网项目显著增强了我国民用遥感应用的数据服务和支撑能力,为促进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战略性支撑服务作用。

他要求继续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做好运行工作,全面保障在轨卫星的接收任务;

二是不断发展地面系统技术,提高能力和水平,促进我国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国内外用户提供稳定高效的服务,推动在相关研究领域获得重大应用和重大成果;

三要不断为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和科学研究造就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验收委员会专家还现场考察了卫星数据计划下达和调度,数据快视显示、数据回传等系统运行情况。中国科学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办公厅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遥感地球所所领导班子、工程技术骨干等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


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全国接收站网建设项目

总设计师张建国做项目建设总结报告


我国在拥有自己的遥感卫星地面站之前,只能通过购买国外的卫星数据获取相应的资料,难度大、时效性差、数量又极其有限。为满足我国遥感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1986年12月,以邓小平同志和美国卡特总统签订的“ 中美科技合作协定 ”为基础,我国建成了自己的遥感卫星地面站,包括位于京郊的密云卫星数据接收站和位于北京的数据处理中心。但是,密云站的数据接收范围仅能够覆盖我国陆地国土的约80%,这种局面长期制约着我国陆地观测卫星地面系统发展和服务。


为此,国家于2007年正式批准启动了站网项目,由中国科学院遥感地球所统筹我国民用陆地卫星地面接收系统建设。扩建北京密云站,新建三亚站和喀什站。其中,喀什卫星数据接收站的建成填补了西部民用卫星数据空白,解决了我国西部和周边区域长期缺乏遥感卫星数据的状况;三亚卫星数据接收站的建成使我国陆地观测卫星数据直接获取能力首次伸展到南部海疆,解决了我国南海和周边区域长期缺乏遥感卫星数据的状况。


站网项目及在此基础上的扩充,执行着我国全部业务运行的陆地观测卫星等的数据接收任务,实现了稳定运行和高效服务。


目前拥有21部大口径卫星数据接收天线,多条高速光纤数据传输链路,以及配套的数据记录、传输、处理、分发和运行管理系统,规模体量和关键技术指标位居世界前列;支撑20颗以上的国内外卫星数据服务,具备对我国资源一号卫星系列、资源三号卫星系列、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实践卫星系列、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系列、空间科学卫星系列和国际重要陆地观测卫星的运行性数据接收能力,以及与之配套的站网运行管理和数据传输能力,高效提供全国各个领域遥感应用和科学研究,显著地提高了我国遥感数据支撑能力。


通过站网项目的建设与完成,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的技术水平与能力不断提升,进一步为我国遥感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平台与技术支撑,所接收的卫星数据主要应用于我国科学研究、灾害监测、环境监测、林业、国土资源、城市规划、农业、水利、气象、海洋、矿业等专业领域,在保障国家重大任务需求、业务化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为社会经济建设发挥了显著作用。



在保障国家重大任务需求方面,重点支持了国家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对国家经济建设有重大影响的遥感工程项目,包括全国自然资源遥感调查监测、全国矿山开发遥感监测、西部测图工程、环渤海湾油污染、全国国土资源大调查、全国森林调查和荒漠化监测、农作物估产、海上溢油等,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服务重大自然灾害遥感监测方面,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等历次重大自然灾害中均第一时间响应,为国家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保障与信息支持,并在澳大利亚林火、巴基斯坦洪水、日本地震等国际重大自然灾害中及时提供了大量珍贵卫星数据,为国际灾害监测做出了应有贡献,其中澳大利亚林火监测工作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反响和国际影响,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和平利用空间技术的形象。


来源 | 央视网 央广网

记者 | 帅俊全 黄光辉



【 猜你想读

重磅!70亿的商业用户,这样的商业模式是否存在或可行?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推/荐/阅/读

融入人民生活,推动文明进步

——谈“航天+”的理念与实践设想:

《航天技术民用的新发展、新机遇》 《新的社会形态将如何发生?》 《浅结合、深结合与融合》 《新常态下的“航天+”》 《鼓励创新,也包容失败》 《中国航天产业突围正逢时》

商业航天与航天商业化:

《商业航天倒逼航天商业化》 浅谈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概念 《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忧心》 《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前景》

大航天时代:

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上) 》《 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下)

北斗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

《独家: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北斗的未来在世界》

社评文章:

《小卫星大跃进局面高烧不退 冲动背后深层原因剖析!》

《中国的商业航天怎么玩?软银+“一网”模式分析》

产业观察:航天云网 荆棘路

混改,为商业航天和航天商业化打开的一扇窗

重磅!70亿的商业用户,这样的商业模式是否存在或可行?

伟大事业面前,唯年轻与狂热不可错过!

为航天设立远大目标!

航天技术民用及二次开发:

民用航天:航天梦想与现实的交汇

航天技术民用转化机制的两个范本:基于NASA和ESA的分析

构建中国航天技术转让机制的思考

航天技术改变人类生活:从肌肤保养到太空育种


分享最前瞻性话题,

传递最正能量声音。


卫星应用领域第一刊

卫星与网络


联系我们

内容、 营销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nongyan258766

投稿邮箱

Emil:[email protected]

杂志订阅请联系:

Emil: dingyue@yinh exi.la


觉得不错,请点赞↓↓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