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我正趴在电脑前研究着那些没有情节只有骨与肉的片子!
赵大胆清理好抢救设备后,认真的问我:“每当这个时候,你是不是觉得很有成就感?”。
她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在半个小时前我们成功的将一名心跳骤停患者从死亡边缘抢救回来。
赵大胆说的不错,每当自己能够给患者带来希望和帮助的时候,都是我自己内心最幸福满足的时刻。
四十分钟前,有一位50岁的男性患者因为胸闷不适来到医院。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虽然很明显,但病情十分危重:30分钟前突发室颤,继而心跳骤停!
经过积极的抢救后,患者恢复了自主心跳和呼吸,暂时得以保命。
但是,仔细想来:这并不能完全算是我和赵大胆的功劳。
如果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发生在院外,后果如何?
如果患者发生心跳呼吸骤停后没有得到及时的心肺复苏,后果又是如何?
如果现代医学没有溶栓技术、介入技术,后果又将如何?
如果真的要感谢,最先应该感谢的便是患者自己:能够第一时间来到了医院!
至于我和赵大胆,只不过是知识技术的搬运工罢了。
急性心肌梗死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致命性疾病,它的临床表现有多种多样,除了典型的胸闷胸痛症状之外,我们还应该常常考虑到哪些非典型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
有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会发展迅速,短时间内急剧恶化。比如下面这个来自我的好友急诊科医生“齐达内2”的亲身经历!
死神来了!
“呜儿呜儿呜儿”, 随着120急救车的警笛一路呼啸,又一名危重患者被送到急诊科。
“让开、让开、快让开…”伴随着一阵吆喝声,一辆担架车急速冲进了急诊抢救室。
车还没有停稳,120急救医生徐大夫已经在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了!
现在的时间是上午九点十五分!
所有的医护人员都已经严阵以待,大家围拢在床边,一起动手,有的维护静脉通路,有的连接监护仪,有的在准备抢救药物,有的准备气管插管,胸外按压、气道管理等。
九点十六分:“心电监护示一条直线!”值班的男护士小武高声报告。
“副肾2mg、可拉明0.375g、洛贝林3mg入壶!”值班的杜医生下达了口头医嘱。
“准备气管插管!”杜医生站在床边指挥着。
值班的男护士坤坤重复了一遍医嘱,迅速抽好了药,准确无误地入到了小壶中。
此时,床边除了杜医生和“120”的徐大夫外,在急诊科刘护士长的指挥下,所有的值班护士都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大家都密切关注着这个“即将被死神带走”的病人。
九点十八分,心电监护示:心室颤动,立即给予360焦耳非同步电除颤一次。
“砰”的一声,患者的身体剧烈震动,杜医生毫不停歇,继续着标准的胸外心脏按压。
九点二十分,心电监护示一条直线,给予副肾2mg、可拉明0.375g、洛贝林3mg静脉注射!
顽强阻击!
“120”的徐大夫是我们的老朋友,他接近四十岁,性格忠厚诚实,常年照顾生病卧床的老母亲,是个大孝子;徐大夫平时话不多,时常胡子拉碴,不怎么修边幅。
今天是他出的车,事后,他向我们叙述了当时的情况。
患者 王×× 男性 55岁(正当壮年),入院前半小时许(八点四十),患者突然感觉全身乏力、眼黑,随后出现晕厥,家人紧急拨打“120”急救电话。
八点五十,院前急救的徐医生到达患者家中时,当时,患者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口吐白沫……
查体意识丧失,双侧颈动脉搏动消失,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立即施行了现场心肺复苏,并建立了静脉通路,当时行心电图检查显示心室颤动,准备电除颤时,很快就成了直线,先后给了4只肾上腺素,迅速转送到我院急诊科。
从接诊病人那一刻,一直到进入急诊抢救室,徐大夫就干了一件事:持续有效地为患者心肺复苏!
精兵强将 !
气管插管包和喉镜已经准备好,杜医生半蹲于床头,右手抬起患者的下颌,左手持喉镜从右侧口角缓缓进入口腔,逐渐向前推送,然后显露会厌,挑起会厌,显露声门,接着气管插管导管沿右侧口角滑行插入气管,最后,放置牙垫,固定,人工气囊辅助通气。
所有动作一气呵成,完美而准确!
人工气囊辅助通气,胸外按压与人工通气的比率为30:2。
杜医生年轻有为,是我们急诊科的“才子”,平时喜欢钻研,业务精湛,医德高尚,业余时间,特别酷爱读《毛选》,喜好古诗词,闲暇时喜欢吟诗作赋,有一定的文学造诣。
我们的刘护士长四十来岁,属于A型性格,特别好胜,从不服输,业务上精益求精,工作上容不得不点马虎,无论干什么,都是一个超级强悍的竞争对手。
顺便提一句:今天值班的急诊团队绝对是非常强的,不仅有性格沉稳、技术出众的杜大夫,加上思维缜密、一丝不苟的刘护士长,其他护士们也年轻、充满朝气,不仅业务出色,而且具有很强的负责心。
九点二十五分,心电监护再次显示:心室颤动。
快速充电,单相非同步360焦耳再次电除颤。
九点二十六分,心电监护示一条直线,再次给予副肾3mg静脉注射。
大家翘首以盼,心中充满了信心。
决战生死!
九点二十七,上级医师闫主任亲自现场指挥抢救。
大家立刻有了主心骨,精神也为之一振!
闫主任五十来岁,皮肤黝黑,长了一张“包公脸”,是我们急诊科的定海神针,无论遇到多么复杂、多么危重的抢救,都是一副镇定自若、坚毅果断的神态。
高大健壮的男护士小武搬出了我们急诊科的高端设备—— 自动心肺复苏仪。
大家一起配合,在最短的时间内安装好了设备。
随后,自动心肺复苏仪便开始按部就班地工作,按压深度5cm,按压频率110次/分,同时给予呼吸机(心肺复苏仪自带)自动通气,按压/通气为30:2
九点三十分,患者心电监护示一条直线,给予副肾3mg静脉注射。
九点三十二分,心电图示一条直线……
九点三十八分,心电监护再次显示:心室颤动。
“360焦耳电除颤!”闫主任果断下达口头医嘱。
“360焦耳电除颤!”护士小孟重复了一遍,除颤仪已经准备好。
“大家离开床,out!”小孟喊到。
“砰”的一声,患者的身体向上弹起,却依然毫无反应。
自动心肺复苏仪继续复苏:规律、有效的30次按压,两次通气。
趁着主任指挥抢救的空隙,杜大夫赶紧向抢救室外的患者家属交代了病情,家属们尽管非常焦急,但是却很明理通达,没有哭闹,没有抱怨,也没有其它过激的行为。一句话,全力配合抢救。
这样的表现使我们的心情很平静,可以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进行抢救。
抢救室里,大家都紧盯着监护仪,注视着患者的每一个细微变化。
抢救过程依然在紧张地进行。
曙光来临!
九点四十六分,心电监护突然出现变化,不再是一条直线,显示为:室性逸搏心律20次/分。
大家都清楚,这种非常缓慢的室性逸搏心律也是心脏骤停的一种类型。
“给予副肾1mg、阿托品1mg静脉注射!” 闫主任再次出手。
大家都紧张地注视着心电监护仪的每一个细微变化。
大家热切地期盼着奇迹的出现!
“有心律了!”不知谁喊了一声。
心电监护第一次出现了心律,频率约为120~130次/分,但是无法分辨是什么心律。现在的时间是上午九点五十分。
见证奇迹!
“暂停按压,马上拉一份心电图!”闫主任指挥道。
确实是窦性心律!心电图上显示: 窦性心律130次/分。
每个人都很兴奋。
尽管患者的自主呼吸和意识都没有恢复,但是,大家心中都亮起了曙光。
“0.9%氯化钠250ml+多巴胺200mg静脉滴注,继续人工通气。”上级医师闫主任迅速调整了救治方案,加用了升压药物。
患者的心律居然稳住了,维持在70~80次/分之间,血压也测出来了70/50mmHg。
上午十点,患者竟然出现了自主呼吸,大家异常兴奋。
抢救依然在进行,每个人都各司其职。
等待!等待!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充满期望,像在呵护一个刚出生的婴儿。
十点二十分,心电监护示:室性心动过速180次/分,给予利多卡因50mg缓慢静脉注射,很快,室速被终止。
十点三十分,患者开始出现四肢无意识活动,瞳孔开始回缩。
又做了一份心电图,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
十点四十,患者意识恢复,能自主眨眼,血压90/60mmHg,脉搏110次/分,呼吸20次/分。
随后,护士们为病人接好氧气,调整好液体的滴数,调试好心电监护的参数,抽好利多卡因和肾上腺素,同时,为患者整理好衣物,联系好电梯,带着患者家属,一行人等众星捧月,拥簇着病人向CCU病房进发。
经历了约2个小时的紧张、惊险的抢救,大家终于暂时舒了一口气。
一股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充实洋溢在每个参加抢救的医务人员的脸上。
急诊科的抢救告一段落,但是,更大的考验却接踵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