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19日)早上,一个重磅消息突袭市场:央行向市场清晰传递了加息信号!据多家媒体报道:
央行刚刚向市场中投放了800亿元的“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为期3个月,中标利率是4.5%,较上次利率上浮30个基点。而在上次类似投放中,也就是3月16日的600亿资金(也是3个月),中标利率为4.2%。
3月16日的那次中标利率,比“上上次”的高了125个基点。
当然,央行可能会这样解释:我们的资金投放是招标方式,由市场决定利率高低。中标利率节节高,完全是市场供求关系造成的,跟央行无关。
但问题是:市场供求关系是怎么决定的?无非是两大因素:第一,央行资金投放的多少;第二,央行等监管机构对货币衍生活跃度的控制。
在金融这个高度管制的市场上,央行才是利率的主人,把利率高低推脱给市场,显然是“王顾左右而言他”。
好了,下面解释一下什么是“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简称“国库现金定存”)。
所谓“国库资金”、“国库现金”,其实就是国家的财政收入,管理人是财政部。财政部拿到钱之后,有两种处理办法:要么存入央行,要么存入商业银行。
为了资金的安全,同时也为了避免利益输送的嫌疑(怎么决定给哪家银行,不给哪家银行?),以前中国的财政资金一般存入央行。但现金存入央行,表面看央行实现了扩表,但事实上降低了市场里的资金,等于减少了基础货币,带来紧缩的效应。此外,央行能给的利率也比较低,计划经济年代甚至不给利息,这样财政资金在通胀背景下,就会缩水。
于是中国央行就学习美国,通过招标方式,把钱做成3个月、6个月之类的“定期存款包”,在银行间公开招标,谁出的利率高就给谁。当然,商业银行需要给央行提供抵押品,一般是优质的债券。这样,财政部的钱,就通过央行这个第三方,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以较高的价格借给了银行。
这样做的好处有三:
第一,避免了财政存款放在央行,由于利率低而购买力缩水;
第二,避免了企业缴税之后产生的货币紧缩效应;
第三,由央行操作,财政部监管,可以实现公开、公正、公平。
所以,今天央行和财政部投放的这800亿资金,类似中期借贷便利(MLF),但利率比MLF高,等于增加了市场资金供应量。
但央行同时暂停了逆回购,某种程度上抵消了上述放水。于是,市场的唯一收获是:利率上升了。
其实,这就是央行要的结果:继续向市场传递紧缩的信号。如果央行不想要这个结果,就可以增加此次“国库现金”的投放量。
此前我们在专栏里说过,随着利率市场化,央行以前最权威的利率“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已经不权威了。因为各商业银行仅仅是参照而已,大家都在上浮。近日有报道说,连北京的四大行都出现了存款利率上浮20%到30%的现象,资金量大的,甚至可以上浮40%。
中国以前的货币发行方式是“外汇占款”,也就是说,只要有顺差就会产生货币发行。现在,贸易、投资、经常项目综合起来,基本达到了平衡。央行主要货币发行方式是“对其他存款公司的借款”,也就是逆回购、MLF和PSL等。去年年底以来,央行一直在上述资金投放渠道上保持紧缩,所以市场利率显著走高。
如今,这种变相加息的效应已经传到到了存款市场,也再次传递到了“国库现金定期存款”。今天央行的这一举动,再次向市场传递了紧缩的信号。
之所以要紧缩,目的有三:
第一,保持人民币和美元的利率差,迎接即将到来的美联储6月加息和随后的缩表,防止人民币出现较大贬值压力。
第二,推动金融去杠杆。
第三,抑制资产泡沫,比如股市、楼市。
所以,今天央行的这个举动,对与楼市、股市都是利空。
最新消息:
财政部今天还发行了50年期国债,规模280亿元,发行利率4.08% ;上次财政部发行50年期国债是去年11月18日,发行利率为3.48%。从国债发行利率上看,利率走高的态势也非常明显。
【版权声明:本文为财经韬略原创作品,公众号转载此文时,需要在正文前署名,并同时转载文后的二维码,否则视作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