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
预约直播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意味着昼夜时间平分,阳光渐短,寒意渐增。
自古以来,秋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人们也形成了很多与秋分相关的习俗和注意事项。
民间有“3怕2忌1不露”的说法,这些禁忌与行为提醒,体现了古人对节气变化的深刻理解,旨在帮助人们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身心健康。
接下来,我们详细解读“3怕2忌1不露”这一说法,看看它背后蕴含的智慧与养生哲理。
3怕:怕寒、怕燥、怕湿
秋分之后,气温逐渐降低,气候也变得干燥。
随着秋意渐浓,昼夜温差逐渐加大,人体容易受到外界寒冷、干燥和湿气的侵袭,因此,民间有“三怕”的说法。
第一怕是怕寒。
秋分过后,天气虽然白天仍然温暖,但早晚的寒意开始明显。
很多人会因为白天的温暖而忽视了晚上的寒冷,尤其是夜间,气温会迅速下降。
如果不注意保暖,尤其是年老体弱的人,可能会因为受寒而引发感冒、关节疼痛等问题。
因此,在这个时节,早晚出门或是夜间睡觉时,都要注意保暖,适当增添衣物,避免因为忽视寒冷而生病。
第二怕是怕燥。
秋分期间,空气逐渐变得干燥,尤其是在北方,秋燥明显加重。
人体在这种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容易出现皮肤干燥、嘴唇开裂、喉咙干痒等不适症状。
为了应对秋燥,日常生活中应多喝水,补充水分。
同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滋阴润燥功效的食物,如梨、银耳、百合等,帮助调理身体,避免秋燥对身体的伤害。
第三怕是怕湿。
虽然秋分之后天气逐渐干燥,但部分地区,尤其是南方,秋分时节依然潮湿多雨。
湿气如果长时间滞留在体内,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导致乏力、精神不振,甚至引发风湿病症。
因此,生活中应注意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潮湿环境,同时可以适量食用一些祛湿的食物,如薏米、红豆等,帮助排出体内的湿气。
2忌:忌秋怒、忌过度劳累
在秋分这一节气里,情绪与身体状态的调节至关重要。
民间讲究“秋忌”,其中的两大忌讳,便是忌“秋怒”和忌“过度劳累”。
忌秋怒,指的是在秋天这个容易引发情绪波动的季节,要格外注意情绪的调节。
秋天气候的变化会让人情绪波动较大,尤其是“悲秋”情结在这一时段尤为明显,容易引发情绪低落、烦躁、易怒等情况。
中医认为,秋季主肺,而肺主悲。
因此,情绪过度波动可能会影响到肺部功能,从而导致呼吸道疾病或其他身心问题。
为了避免“秋怒”,人们应当学会控制情绪,多进行一些放松心情的活动,如散步、听音乐、冥想等,保持心境平和。
忌过度劳累,意味着在秋分时节,人们不应过度劳累,保持适度的休息和劳逸结合。
秋分过后,昼夜温差加大,天气变化频繁,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来适应气温的变化。
如果此时过度劳累,身体的免疫力会下降,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
因此,在这个节气里,应当调整作息,确保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因为疲劳过度而影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