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肥肥猫的小酒馆
好酒无需招牌。欢迎关注知乎最高赞答主肥肥猫。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泡泡玛特回应哪吒手办多渠道售罄 ·  昨天  
界面新闻  ·  雷军开工首日发红包,给小米SU7 ... ·  2 天前  
纯银V  ·  去年双 11 ... ·  2 天前  
界面新闻  ·  孙杨发声辟谣,马布里称已报警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肥肥猫的小酒馆

"读书无用"的真正鼓吹者,究竟是哪些人?

肥肥猫的小酒馆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8-08-16 17:09

正文

作者:啊邦同学



-01-

两个传播很广的谣言


有两个段子,大概从10年前开始,阴魂不散地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中国饭局的各个角落,现在还能偶尔看到:


1、美国宇航员在太空很郁闷,失重条件下,钢笔和圆珠笔总是写不了字。美国科学家花费了10年时间、100 亿美元,终于研制出能在失重条件下使用的钢笔。而与此同时,苏联宇航员在太空一直用铅笔。 哈哈哈


2、联合利华引进了一条香皂包装生产线,结果发现这条生产线有个缺陷: 常常会有盒子里没装入香皂。


他们只得请了一个学自动化的博士后设计一个方案来分拣空的香皂盒。博士后拉起了一个十几人的科研攻关小组,综合采用了机械、微电子、自动化、X射线探测等技术, 花了90万,成功解决了问题。


每当生产线上有空香皂盒通过,两旁的探测器会检测到,并且驱动一只机械手把空皂盒推走。


中国南方有个乡镇企业也买了同样的生产线,老板发现这个问题后大为发火,找了个小工来说“你他妈给老子把这个搞定,不然你给老子爬走。”


小工很快想出了办法——他花了190块钱在生产线旁边放了一台大功率电风扇猛吹,于是空皂盒都被吹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1、知识并不一定都是生产力;2、学历不够的人很有创造力;3、能吹是多么的重要。


这个段子的搬运工和真心相信者,基本上都是80、90后的长辈,他们一般刚用微信没几年,经常喜欢在家族群中,分享一些“震惊!”、“震撼!”类似来自UC震惊部、微信震撼部的口水文,之前的主要阅读渠道,是纸质版《读者》、《意林》。



他们每当讲起那两个段子,一般脸上都会有一种无法形容的得意神情,就差直接当众说:“读这么多书,越读越傻,博士还不如农民工聪明。”


而此时,饭桌上学历较高的另一头,一般都是晚辈,常做的状态就是“尬笑”和“认怂附和”。



但是最令人奇怪的是,这些传播者,不完全是现实意义上的“社会底层”,有的人在政府机关里面有一份体面职务,另一部分人可能从商、收入不低。



-02-

“社会底层”更爱鼓吹“读书无用论”吗?


我很长时间里,都在思考“读书无用论”这种恶论的坚定支持者,究竟是哪些群体,反复思考、反复推翻。


一开始我以为是那些广义上的低收入社会底层,会鼓吹“读书无用论”。


而且以我之前的生活经历来看,越是底层的人,越喜欢吹嘘“我有个朋友,我有个亲戚”这种话。


他们潜台词是:你别看我这样,我背后有人呢,而且我朋友、我亲戚那么优秀,你也别看轻我。



但是他们口中的朋友、亲戚的成就,估计他们自己800年都做不到。


于是在当时,每当有人聊天起手式是“我有个朋友”的时候,我心里总会轻蔑一笑:这家伙又要开始吹牛逼了。


作为应试教育体系中的早期被淘汰者 (初中或高中) 他们似乎总对学历比他们更高的年轻人,有一种天然的敌意。


每逢酒桌上,喝得1/3醉的时候,谈起“读书无用论”这个话题,非得这些年轻人主动吹捧并释放善意(认怂),loser们才收嘴,否则下一个故事一定就是:


我亲戚的儿子(女儿),才初中毕业,现在都当老板了,身家十亿,很多博士都给他打工——潜台词: 你们这些硕士、博士,也没什么了不起嘛,给文盲打工的命。



-03-

低学历人群,一般理解不了“幸存者偏差”。


比如说在08年金融风暴中存活下来的企业,有极大概率在经过媒体的报道包装后,被视为“传奇”,它们的做法,被其他企业争相效仿。


其实那些所谓的“传奇”,有些只是因为偶然原因幸存下来了而已,你让他们自己重复一次,估计会破产。


成绩差而最后“混得好”的“幸存者”,会给更多想成功而不想动的懒人们,提供又一种做白日梦的选项。


虽然文盲变富豪的例子,可能10年只有1个。



但对这些人而言,多了一种对未来不靠谱的幻想——“他们当初成绩那么差,不也能混得很好?我要是努力一把,肯定也不会差,或者比他们还好。”



-04-

人都喜欢利用反差来自我安慰。


开头两个流毒甚广的段子,就是巧妙利用“反差”的典型:


钻研10年+花费100亿读书科研还不如掌握生活技巧。


90万+一顿操作猛如虎博士还不如文盲会生活,读书读傻了。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大家看到了很多学历很高的人的成功的真实案例,多得都麻木了,没有任何新闻爆点了。


比如一个从小一路考试满分、一直读到博士,最后留校当教授的学霸,他的成长轨迹每一环节都很优秀,但你要叙述他的故事,都是金光闪闪的经历, 四平八稳却没有任何反差。


远比不上“和我从小一起长大的张三啊,每次考试都是全班倒数,嘿,没想到现在成亿万富翁了”有噱头。



没办法,大家都喜欢看逆袭和反差嘛——3-0完胜不过瘾,我要0-2落后再3-2翻盘的人生。



-05-

拥护读书无用论的群体,只是被塞了“奶嘴”的可怜娃娃。


我当年浅薄了, 最坚定拥护“读书无用论”的群体,其实是最正儿八经的受害者。


社会动荡的主要因素之一是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


那要如何避免少数得益者与大多数的底层人民间的冲突呢?方法之一是给其“奶头”,转移其注意力和不满情绪,让他们更能接受自己的境遇。


为了安慰这些“被遗弃”的人,他们的生活应该被大量的娱乐活动(比如网络、电视和游戏)填满。



奶头乐理论,其实早已被讨论很多了,但很多人不解的地方在于,“读书无用论”明明是愤世嫉俗的“屌丝言论”,和“娱乐活动”八竿子打不着啊。


其实本质是一样的。


我概括这个理论的传播为 “黑奶头乐” ,本质上,都是 用巧妙的传播手段,转移底层的注意力和不满情绪,让他们更能接受自己的境遇。


主要是为了达到让人“安于现状”的目的,而且这回,矛盾转移到了“爱面子”、“脸皮薄”,讲究体面的“高学历”中产群体中。


结果变成了“屌丝”和“文艺青年”的“撕逼大战”:“文艺青年”受益于高学历,不屑于和你争,屌丝坚信“你读书也是帮文盲打工的命”。


最后谁是更得利的一方呢?答案呼之欲出。



-06-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