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核磁共振(CMR)已成为评估心脏结构与功能的重要核心指标。然而,近期有研究提示定量CMR比定性CMR评估在冠心病的诊断方面更具优势,然而两者缺乏头对头的对比研究。近期,JACC杂志发表了一项荟萃分析,探讨了这一话题。
本研究通过Embase、Scopus、Web of Science和Medline数据库进行了全面检索,筛选出使用定性CMR或定量CMR评估方法来比较结果阳性与阴性患者预后的研究。随后,进行了汇总分析以评估:1)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脏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MI)、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2)心脏硬终点事件,定义为心脏性死亡和非致命性MI的复合终点。
研究结果表明:共有41项研究,涉及38,030名患者被纳入本系统性综述。与CMR结果阴性的患者相比,结果阳性的患者在定性(HR:3.86;95%CI:3.28-4.54)和定量(HR:4.60;95% CI:1.60-13.21)CMR评估中,MACE的发生率显著更高。在预测MACE方面,定性与定量CMR评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 = 0.75)。在采用定性CMR评估的研究中,结果阳性的患者心脏硬性事件(比值比OR:7.21;95% CI:4.99-10.41)、心源性死亡(OR:5.63;95% CI:2.46-12.92)、非致死性MI(OR:7.46;95% CI:3.49-15.96)、冠脉血运重建(OR:6.34;95% CI:3.42-11.75)以及全因死亡率(HR:1.66;95% CI:1.12-2.47)均显著增加。
本研究采用对现有临床数据的荟萃分析,探讨了定量与定性CMR评估指标对患者远期心血管事件与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发现两者的临床预后价值相似。然而,必须看到目前涉及定量CMR评估的研究较少,只有5项,可能存在一定偏移。后续关于更精准的定量CMR的临床价值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而且其中还存在一定效果-成本的问题。
https://www.jacc.org/doi/abs/10.1016/j.jcmg.2023.05.025
张毅 MD, PhD, FACC, FESC,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泛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中心主任,科研处副处长,同济大学科管部副部长(挂职)。
兼任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执行委员,中国CTO老伙计俱乐部成员,上海医学会高血压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每日毅讯》专栏作者,上海拳击协会理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在Lancet 2020(评论性文章)、Nature Aging 2024、Adv Sci 2020、Cardiovas Diabetol 2019、Eur J Intern Med 2024、Hypertension 2011/2021等杂志发表论文,H-index 23,ESI高被引论文1篇,主要工作被202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引用。曾获中国中医药促进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申请21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授权,1项已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