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雨磊
《学术与社会》面向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分享论文写作、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信息与技艺,常设《学术论文写作指引》、《博士论文》等专栏,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外公离去,一个“90后”替母亲挑起了“大梁” ·  17 小时前  
新周刊  ·  煤炭大省,亟待破局 ·  16 小时前  
新周刊  ·  年初最令人上头的短剧,竟然是他们的 ·  20 小时前  
三联生活周刊  ·  当一个中年女性,不得不面对挚友在隔壁死去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王雨磊

王雨磊:江南又听雨

王雨磊  · 公众号  ·  · 2021-05-30 21:49

正文

2021年5月,摄于西湖
很久没下笔了,一直有读者催更。还有一些博士新生希望我开一门专门针对博士生的课程。但是,最近有些懒。
去了一趟西湖。走在苏堤上,斜风细雨的,想起了在江南读大学的日子。写点闲散文字吧。
16年前的那个夏日,摆在我面前的问题变成了:去哪里读大学?翻来翻去,被一个名字吸引了:江南大学。
因为这个名字,大一军训时,林俊杰的《江南》就成了必唱曲目,大四毕业K歌时,江南也成了同学们分手时的约定记号。
学校建在蠡湖之畔,四面围水,处处是桥。如果下雨了,倚在桥头,可以发一天的呆。
江南的落雨,符合所有婉约派诗词的具象。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而学校的BBS也特别应景,取名曰:江南听雨。

大学四年,殊为闲散。最让人愉悦的便是,毫无顾忌地啃书。有时猛一抬头,看见窗台的落雨,才从“沉舟侧畔千帆”的书海中晃过神来。
那时醉心之书,与课业无关,更与社会学无关。我的注意力主要放在了中学,以《老子》《庄子》和《周易》最为用心。所以,本科导师在最后一堂《中国社会思想史》上点评各位同学,把我归入道家。
不过,后来随着我在世俗学问上的用功,逐渐向儒家靠拢,尤其30岁那年,我彻底精读了经史,在大学讲堂上更是言必称《论语》。与此同时,我在工作后又对释学痴迷不已,犹记得读通“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时的醍醐灌顶。儒释道,殊途而同归。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儒释道的合流,让江南听雨,也多了一些新的诗学意象。

系辞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与天地相似,故不违。雨,升于地上,降于天下,可观,可触,亦可听。所以,听雨,便是人在雨中,雨在心中,天与人相合,人与天相通。
等将来,机缘适当时,或许我应该开一些儒释道相关的课程,讲一讲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讲这些,可比讲论文写作,好玩多了。它们才是理解中国人的密钥,也是中国能够立身世界、贡献世界的关键。
到那时,或许可以盖一间实体的冠霖书院,品茶论道,观风听雨。
·END·


王雨磊:为自己开一扇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