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黄海均
黄海均(@oxygen)是一个互联网产品经理、创业者,这里是他记录产品和工作想法的地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完美Excel  ·  使用deepseek优化VBA代码 ·  昨天  
Excel之家ExcelHome  ·  教你3分钟将DeepSeek接入到Word, ... ·  3 天前  
好地讯江苏  ·  2月苏州6宗涉宅地待出让,总起价34.7亿( ... ·  4 天前  
江苏司法行政在线  ·  江苏法援律师,被央视关注!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黄海均

网易跟贴观察笔记

黄海均  · 公众号  ·  · 2017-06-21 22:37

正文

庆祝本公众号自 2013 年 6 月 2 日推送第一篇文章至今 4 年有余,在本月已经发了 5 篇文章的情况下,终于开通了 「原创」声明、评论及赞赏功能。可见我还是太懒了,应该多写。Anyway,大家先撒花~~~ 好奇会有 Android 用户给我打赏吗?


今天贴一篇旧文吧。本文写于 7 年前,也就是 2010 年 7 月(时间真是把杀猪刀....)。



早些年上网易,或者有一定的「网易情结」的人,都知道网易跟贴的厉害。至今仍然有相当一批用户,点开网易新闻标题后根本不看正文,直奔跟贴而去。用一些人的话来说,跟贴网友是网易的一大笔财富。网民智商有多高,得看网易盖楼团。在一些用户,以及行业人士来看,网易跟贴的名气,甚至能够与邮箱平起平坐。


作为一款没有什么运营,甚至没有刻意设计的产品,说它与邮箱一样重要,当然有些夸张。只是在网易的 UGC 类产品并不突出的背景下,跟贴为网易聚拢了一帮非常有粘性的用户,这使得跟贴效应凸显。


当然网易跟贴的兴起,有它的历史背景。


网易新闻在 2005 年左右开始有大量恶搞专题,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新闻风格和策划水准,在这些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一批高质量的民间原创高手涌现,云集跟贴。以@京城狗少 和@成都一粟 为代表的跟贴湿人团,总是能够淫出一手好湿,叫人欲罢不能。在缺乏交互的网易跟贴用户系统里,这批高手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神秘得很。


除了一批有原创能力的湿人,网易跟贴用户之间的默契也是相当地高。难就难在,没有预先组织,当出现不错的话题时盖楼团成员都能见招拆招,有碰撞有火花。这种基于一个主题(当然大部分时候是邪恶的)的讨论,是很多论坛、SNS 所不能比的。最经典的当属著名的二楼定律。


从信息呈现和传播的角度来说,网易跟贴盖楼的主要特点在于分散。以一篇新闻下的某个主题贴(1楼)会例,当 1 楼观点有加工余地时,一定会得到 N 个 2 楼的回贴。依赖于 2 楼与 1 楼的碰撞程度,以及 2 楼的傻逼程度,这条跟贴会得到 M 个有趣/睿智的 3 楼的顶贴。以此类推,直到 Z 个 70 楼出现。理论情况下,将会得到 N*M*……*Z 个跟贴分支,无穷扩散,长尾明显。


由于网易跟贴的版式设计,并不利于筛选出精彩跟贴(往往被顶得次数最多的,是那些发言时机早但营养并不够充分的抢占先进者),当用户不同时段进入跟贴浏览时,在用户贡献优质跟贴的资源匮乏/有限的情况下,发现好贴的运气成分较大。而这种大树分发出多个分枝的情况,使得基于跟贴的讨论有更强的生命力,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面所说的不足。


网易跟贴里基于分叉的讨论凸显了路径、每个用户贡献值的重要性。这需要前面几楼有问题可盖,也需要中间楼层将问题接得好,更需要后来者无缝衔接 —— 这与 Twitter 民间 RT 方式中的传播路径和存在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我理解的跟贴里,最有生命力、值得学习的信息沉淀方式,相比传统 BBS 里分支路径不明显、揉成一团(新浪微博的评论也是如此)来说,对于前来查看讨论/评论的受者来说,跟贴是更容易呈现出精华信息的方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