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迎来冬至节气
在广东
有着“冬至大过年”的说法
这是为什么呢?
冬至这一天
作为“吃货大省”的广东
会吃些什么?
一起去看看吧!
著名广东民俗学者饶原生表示,冬至既是时令、气候和物候的重要节点,也是传统祭祀天地和祖先的重大节日。
古时候设立春节之前,冬至担当
“岁之首”
的重要角色。所以就有
“冬至大过年”“肥冬瘦年”
的说法。
这一天,更是对农家辛苦付出一年后的奖励。早在
汉代
,便有冬至过节的习惯。“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意思是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的福气,过了冬至,白昼就会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新的开始,值得庆贺。
古代都
以农为生,秋收冬藏
。对于古代的农民来说,冬至后天气更加寒冷,农事活动基本停止,进入休整期,要等明年的春季才能继续耕作。
时至今日,冬至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与农耕活动的直接联系,它成为
家庭团聚
的象征。
因为地域不同,
冬至习俗
也有些许差异。“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只是一个笼统的概括。广东作为“吃货大省”,冬至不仅仅是吃汤圆,各个地区都玩出了自己的花样。
广州人在冬至时,有着用
鲮鱼“压缸”
的习俗。冬至前,老一辈的广州人会提前购买鲮鱼腌制,密封好放入米缸。
到了冬至当天,他们会早早起床打开米缸取出鲮鱼,寓意着“年年有余”。随后,他们会将烧肉、冬柑、汤圆等供品放在大厅敬供祖先。这个习俗不仅体现了广州人对祖先的敬仰,也寓意着对来年丰收和家庭富裕的祈愿。
佛山的冬至习俗中,
“九大簋”
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一天,族人会聚集在祠堂举行冬祭仪式,祭拜祖先,然后共享“九大簋”盛宴。
“九大簋”菜肴丰富,通常由
“三硬”
、“三扣”和“三小炒”
组成。具体来说,“三硬”指的是白切鸡、烧肉、烧鸭(或烧鹅);“三扣”包括扣肉、扣鸭、扣蚝;“三小炒”则可能是粉丝炒虾米、酸菜炒猪肠、鱼丸炒生菜等。这些菜肴不仅味道丰富,而且寓意着吉祥和繁荣。
在潮汕,冬至被称为“冬节”,潮汕地区的冬至习俗中,冬至时节家家户户都要
搓汤圆
,并且有“吃过冬节圆,就算大一岁”的说法。
冬至前夜,家中的主妇会先把糯米粉用开水和成团,然后一家人围坐一起,各自捏取粉团搓成弹珠大小的汤圆,有时会搓出大小不一的汤圆,称为“父仔公孙”丸,象征岁暮之际一家大小团团圆圆。
在东莞,冬至吃的汤圆又叫
“冬团”
。“冬团”分为红、白两个颜色,有咸甜之分,白色为甜,红色为咸。这两种汤圆也各有寓意,红汤圆寓意着“鸿运”,白汤圆寓意着“人缘”。
在东莞人看来,吃汤圆不仅是为了庆祝冬至,更是为了祈求来年的好运和家庭的团圆。
中山的冬至习俗中,当地居民别出心裁地制作出一种名为
“水榄”
的汤圆,因其形似橄榄而得名。
水榄的馅料通常采用菊花肉、红豆沙制作,并且用当地盛产的黄地菊熬制的
菊花糠
进行调味,使得水榄带有独特的菊花香气。这种香气不仅让人回味无穷,还寓意着幸福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