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药融圈
全球前沿即时医药咨询,医药大数据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姑苏晚报  ·  苏州马拉松,有新变化! ·  3 天前  
姑苏晚报  ·  苏州马拉松,有新变化!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药融圈

领诺医药“穿越血脑屏障的重组人源ARSA酶"获美国专利授权

药融圈  · 公众号  ·  · 2024-05-08 08:30

正文

5月30-31日 第八届广州生物医药创新者峰会
扫码立即报名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和建议,以官方/公司公告为准; 本文仅作医疗健康相关药物介绍,非治疗方案推荐(若涉及),不代表平台立场。 任何文章转载需得到授权。


药融圈获悉:近日,领诺(上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领诺医药”)获美国国家专利局(USPTO)通知,其申请的“穿越血脑屏障的重组人源ARSA酶"专利获得完全授权。 这一专利授权不仅表示领诺医药在中枢神经系统(CNS)靶向递送技术的创造性、新颖性得到了国际认可,也标志着自2019年领诺医药在上海张江成立以来,秉持“源头创新、技术赋能”的新药开发理念进入收获期。目前,除这一专利之外,领诺医药已经提交了7项PCT专利申请,大部分正在分别、逐步进入中国、美国、欧盟、日本和澳大利亚等主要新药市场。



关于本发明专利
异染性脑白质病(Metachromatic Leukodystrophy, MLD)是一种基因突变导致的ARSA酶活性降低引起的严重神经退化性遗传代谢病,也是最常见的溶酶体储积症( Lysosomal storage diseases,LSDs )之一,致死率高,病人难以存活到成年期,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式。重组酶替代治疗(ERT)是治疗MLD这一类酶缺乏症的首选。但由于MLD的有效治疗需要重组酶穿越血脑屏障并递送到脑组织,技术手段的缺失导致武田制药(Takeda)于2023年底宣布其鞘内给药的MLD重组酶替代治疗项目在临床3期失败。领诺医药利用独立开发的Nano Brain-Pass (NBP)技术开发的一款CNS靶向的重组酶,拟用于MLD的酶替代治疗。这一重组酶的生化特征、体外药效、体内代谢特征、入脑效率、在ARSA基因缺陷小鼠中的治疗效果、产品的可生产性及可开发性等诸多方面,均表现出有希望成为国际上第一个穿越血脑屏障的MLD酶替代治疗产品。目前这一产品进入IND申报的准备阶段,并于2023年底获FDA孤儿药资格认定(ODD)。



关于NBP技术平台
自2019年成立于张江药谷以来,领诺医药致力于开发穿越血脑屏障的药物递送技术,其独立开发的Nano Brain-Pass(NBP)技术已提交PCT专利,并在中国、美国、欧盟等国落地实施。和目前仅存的Roche、Denali、JCR平台技术比较,领诺的NBP技术有更好的安全性,有效避免了国外类似技术路线的毒副作用。同时其更为简单的结构形式、广谱适配于基因融合或蛋白偶联的特点、更高效的CNS靶向递送效率,也决定了这一技术的广泛适应性和较好的可开发性。在多个项目开发中,NBP技术均显著提升多肽、蛋白、酶、抗体片段等不同类型治疗分子的CNS靶向递送效率。目前,领诺正与合作者一起,进一步拓展NBP技术的应用范围,探索用于CNS靶向递送siRNA药物的可行性。



关于领诺医药
领诺医药于2019年8月成立,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张江药谷有近1000平米的研发实验室,研发团队覆盖从分子发现到早期临床开发的全流程。秉承“领引创新,诺言践行”的宗旨,自主开发了独有的血液半衰期延长(长效)、穿越血脑屏障等专利技术,并以自有平台技术为基础、以针对严重罕见病的孤儿药开发为先导,为满足临床需求,开发针对新靶点、新机制、新适应症的First-in-class(FIC)产品,以及平台技术赋能、针对成熟靶点的Best-in-class(BIC)产品。目前管线产品包括治疗免疫性疾病的补体靶向抗体,和治疗CNS相关疾病的重组蛋白类药物,其中补体项目LIN-2102(SLN12140)获准启动I期临床试验,穿越血脑屏障的重组酶替代治疗项目LIN-2003获得FDA孤儿药资格认定并已启动IND申报准备工作,另有多个管线产品处于临床前概念验证阶段。








活动推荐


5月 • 第八届大湾区生物医药创新者峰会

关键词: 小分子,XDC,多肽及GLP-1热点话题,80+行业专家(点击下方图片查看详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