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产品犬舍
汪汪,汪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第一波学AI的人已赚钱,2025,职场人还有 ... ·  19 小时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被扫地出门18个月后,马斯克终复仇OpenAI ·  昨天  
91产品  ·  Taxofit 品牌传播规划方案 ·  2 天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C端转B端产品,跳槽涨薪6K,我明白了这个职场真相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产品犬舍

四年六份顾问六条新赛道,换工作飞鸡儿快,你怎么可能快速了解陌生赛道呢?

产品犬舍  · 公众号  · 产品  · 2025-02-18 09:15

正文

之前犬校同学提问:“纯银你 次都能快速了解陌生赛道,陌生业务,这块有啥方法或经验可以分享吗?”

掰指头算算,2020-2024,我作为顾问跨过的六条赛道:「 游戏商店,本地生活,出海工具&社交,投资 理财,技术博客,知识付费」 有什么共性吗? 没有。 强行总结的话,“内容与工具” 是我擅长的,“电商、短视频与直播” 是我不擅长并且刻意避开的。

去年下半年接了一份老牌公司的短期顾问,四个月合约。 以此为例,聊聊我是怎么进入陌生新赛道的。

按惯例,我做的第一件事是内部访谈,核心业务部门挨个访谈过来,每场会 1-2 小时。

我的访谈和别人不太一样,我不喜欢听他们一直讲一直讲,我会快速打断并提问。也就是:
  • 一边听
  • 一边快速总结
  • 把总结拉到我的逻辑线上
  • 按照我的逻辑线,发现还缺几块拼图帮助我理解这件事
  • 打断提问
  • 他回答我的疑问后,继续往下讲

通常我会专注地听 10-20 分钟,把对方叙述的信息合并到我的逻辑线上,然后从我的逻辑线出发,不断地打断提问。

从这时开始,我的逻辑线不断吸收对方的信息,一点点变得健壮起来。

通常访谈到 30-40 分钟以后,我整理的逻辑线已经成型了,大概了解对方的业务结构和重点。接下来是字面意义上的访谈——我不断提问,他不断回答,补足我的逻辑线描绘出的所有拼图,不需要他自顾自地介绍下去。

最后把过程中收集的信息,我按自己的逻辑线复述一次,请对方确认。

这种通过访谈了解对方业务的方式,算是能力而不是方法——快速理解,快速抽象的能力。

这里的关键是,我的能力栈很宽,对方提供的信息与我过去的某一部分经验对应上,才能把信息并入我的逻辑线。偶尔遇到我缺乏这部分经验(比如游戏数值策划)的时候,就懵了,只能听个大概。

一两天的访谈下来,业务逻辑我已经理解了。

第二件事是数据分析。

基于前面访谈的理解,我会请求一个对业务和数据相当熟悉的产品经理,和我面对面坐着,我提问,他拉数据,我记录下来。

这时我会提出各种数据需求,我问你答,数据一定要并入我的逻辑线,按我的理解顺序逐条回答。通常提大几十条需求,他查好数据报给我,我一条条记录在笔记里,一边记,一边分析,一边和他讨论我的分析结果。

紧接着数据分析的,是用户行为分析,主要看两个东西:
  • 各种维度的内容榜单
  • 以每个月的访问天数为单位,定义每月访问 xx 天(通常 10-15 天)的用户为深度用户,抽取深度用户的行为,与大盘用户进行对比,理解深度用户画像

以上,同样是我提需求,他拉数据,榜单和数据投在大屏幕上。这时我习惯站着,专注地看一会儿,发现一些规律,现场讨论对齐。我能感觉到自己的逻辑线就跟几把一样越来越硬。

在顾问过的三家公司里,深度用户画像都是我带着他们第一次搞,给了公司很多启发。这是我做产品的准则: 产品不是由产品经理定义的,而是由用户行为,尤其是深度用户的行为来定义的。

以上,健壮的逻辑线 + 完善的数据参考,对我来说,对新业务的理解基本成型。业务竞争力在哪里,瓶颈在哪里,如果老板给了一些命题,可能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如果解题思路得到公司认可,我再根据这份思路提出各种调研需求,数据需求。配合我的产品经理把答案收集好以后,我快速出方案,盯着公司把方案落地。

方案通常一开始有可能打偏,根据反馈校准弹道,第二发,第三发会越来越准。

这也是我之前经常在犬校说的,产品经理必须亲自做出选择,承受亲手选择的后果,而不是把责任推诿给下属,美其名曰 “培养团队”。我必须亲身感受到自己判断有误,感受到弹道偏离的后果,这种强烈的触动才能帮助下一发打得更准。 一旦放弃了亲手选择的权利,我就无法对自己的判断进行校准。

回到正题,这套流程方法会帮助我在 3-6 天内(每个月顾问 3 天)了解公司业务,提出初步解决方案。随着方案落地回收反馈,再过大约 3-6 个月后,我对手稳就有相当的自信。

你可能会留意到,整个过程中,不吃二手总结,所有信息都要按我的逻辑线去获取一手材料。我从来不看公司留存下来的总结文档,老实说,也不太爱听管理层的总结(但会听编年史这一类的关键节点叙事),而是收集大量的一手材料之后,我总结给你听,你看对不对。

此外,我也不太在意产品体验。用户体验不重要,用户价值才重要。尤其是请得起我的产品,核心链路的体验早就千锤百炼了,不会有大的瑕疵,提升体验并不会显著提升数据。老板给我的命题,解题思路一定不在用户体验里。

去年 11 月新接了一份 2 天的短期顾问,同样按照以上流程快速跑一遍。由于产品只有一年的数据,大半天就跑完了整个流程,结论很清晰:业务方向很好,但当前业务逻辑不成立,不具备持续健壮发展的可能性。

彼时会议室里气氛低落,我的论证健壮,很难反驳。我心想签了 2 天的单子,接下来的一天半这可咋熬啊……

我只好咳嗽一声,问了三个问题:
  1. 这一年里,你们接收到了哪些市场信号,目标受众表达出了怎样的需求不满足?
  2. 你们在哪些方面获得了用户好评?
  3. 你们积累了哪些独特的竞争优势与稀缺资源?

收到回答之后,综合这三个答案,以及我对目标市场和业务方向的理解,提出了一套业务重构计划,以新的运营方向为主,顺手(围绕着新方向)在白板上画了新的 App 结构。

为了更靠谱一点,按照新方向重新取了一批产品数据与用户行为,发现已有的用户行为与新方向基本耦合,并非凭空生造。

老板接受建议,决定上手试错。

这也是我一贯的路数:加长长板,围绕着长板去加强竞争力,把长板作为核心支点来架构产品。即便是弥补短板,也得从 “加长长板” 中去找解题思路。也就是基于用户的正反馈来架构产品,而不是绞尽脑汁去回应每一份抱怨。 产品演变基于长板的延伸, 关注谁喜欢你,为什么喜欢你。讨好批评者只能息怒,并不能转怒为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