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卫生组织在地化的调适——从定县实验到华西卫生实验》
一文发表在《开放时代》2023年第2期,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宣朝庆教授从论文材料提供到论文撰写给予了我一系列的帮助与指导,并与我合作完成了这一研究,特别感谢匿名评审专家对文章给出的严谨评价与极富启发性的建议。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宣老师和我在研究乡村卫生建设中的“偶得”之物,原本我们的初衷是想追溯一下赤脚医生的起源,在材料整理的过程中,我却“跑偏”了——从赤脚医生的“源流”考察跑到了定县与华西卫生实验“对比”的路子上,这篇文章便随着我的逐渐“跑偏”而慢慢成形。
文章的萌芽时间可追溯到2021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乡村卫生暴露出一些比较明显的短板和问题,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我的导师是个极具现实关怀与人文主义关怀的学者,他希望做一些有价值的研究,为解决现实的乡村卫生问题探索经验。在历史社会学领域多年的深耕,宣老师对史料有独特的敏锐度,因而他希望能从历史上成功的乡村卫生实验中找寻一些解决当前乡村卫生问题的思路。宣老师喜欢搜集史料,刚好他手上有一套华西卫生实验区乡村卫生建设的档案,而我当时刚完成了自己的两篇小论文写作,处于一个每天写点读书笔记找问题的阶段,老师便将原始档案资料给我,希望我围绕乡村卫生这个主题挖掘一下赤脚医生的源流,为当代乡村卫生建设提供一些经验启示。
虽然我本硕阶段的专业学习都与农村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但乡村卫生这个领域,我以前完全没有接触过,之前的研究基础也都是立足实地调研的材料或是理论分析,对于在史料分析方面初学乍练的我来说,并没有驾驭这些材料的信心。面对辨识度不高,材料分散程度却很高的手写档案复印件,我像只无头苍蝇,不知从何着手。
不过,碰巧的是,我当时每天给自己的学习任务就是写点读书笔记,夯实专业基础。因此,我直接把这部分档案的转录和分析作为写读书笔记的资料库。那时,我每天抽一部分时间转录档案,并就这些档案写点个人体悟。大概一个半月的时间,档案材料全部转录完毕,虽然每天的读书笔记主题各异,但无形中有了一些积累。对照读书笔记,我发现,华西卫生实验在卫生制度、卫生服务与卫生人员方面存在着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可以成为研究民国乡村卫生建设的切入点。所以,这篇文章的诞生,源于我在浩瀚材料的整理中,逐渐发现研究的问题,这个问题与导师和我最初想要探求的赤脚医生的源流问题有所联系又大相径庭,可以说是在我思路“跑偏”了的情况下“偶然”得之。
当然,这种偶然性之所以能最终生产出一篇完整的论文,与我在资料整理过程中不断积累的乡村卫生知识储备息息相关。由于宣老师和我的初衷是想研究赤脚医生,为了对乡村卫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把相关的卫生研究都翻了翻,对我国民间医疗卫生体系有了大致的了解。我又重点针对近代以来的卫生建设,尤其是民国时期广为人知的卫生实验进行了查究。前期积累的民间医疗卫生知识以及对定县卫生资料及其相关研究的学习,使我能够较为敏锐地从散乱的读书随笔中发现一些华西卫生实验的独特风格。
通过资料对比,我发现,大部分定县卫生的研究都在探讨其三级卫生保健制度,而在华西卫生实验的档案资料中,几乎很少谈三级卫生保健,而是更多地描述村级卫生的防治与宣传。具体的乡村卫生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中出现更多的是妇女训练班学员,以及乡辅导员、民教主任、国民学校校长等非卫生系统的工作人员,而不是定县卫生实验中的村中优秀子弟与平教会的专业卫生工作者。这些零碎的卫生工作细节上的差别提醒我去思考,平教会在定县与华西卫生实验中的工作方式是存在明显差异的,而这些差异可能是呈现平教会对乡村卫生建设进行在地化调适的动因及具体表现方式最好的材料。这两个实验区卫生工作的差异与成效,能够为当代乡村卫生建设提供有益的历史镜鉴。
师门的理论研讨会
上述材料和思考帮助我形成了论文的初稿。宣老师门下有一个传统,大家写完论文之后会相互阅读批评,同门之间会对文章提出很多中肯的建议。宣老师也会非常耐心地指出文章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于是,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细致修改下,文章得以完善。随后,我们将文章投给了《开放时代》,不久便收到了编辑部的回复与匿名专家的评审意见。评审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文章引证材料存在的问题是计划类材料多于实践性材料,同时,文章所要强调的现代卫生体系与乡土社会存在的张力与冲突也不够明确。这些意见对于我们文章的进一步完善起到了建设性作用,也为我今后的论文写作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视角。
论文的具体内容和观点,在此不过多赘述。乡村基层卫生组织是现代卫生资源向乡村社会下沉的重要载体,其在地化是解决乡村卫生现代化的瓶颈问题的重要路径。虽然文章指出乡村卫生组织在地化的实现需要在制度化卫生体系的框架中,合理发挥地方民众主体性的作用,实现外部卫生资源与内部组织成员的互嵌,使组织制度与地方社会环境耦合,组织运作与地方社会资源对接,组织动员与地方社会结构互融,这为当代乡村卫生建设提供了一些借鉴,但这一主题可以进一步延伸和探讨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们不能通过一次研究穷尽民国乡村卫生建设的经验,但可以围绕这个领域不断深挖,努力完善这一研究蓝图,为当代乡村卫生的建设和卫生现代化的推进提供更多的学理支持。文章的不完美和材料的尚未穷尽,也促使我们接下来将继续围绕这一主题耕耘,不断填补卫生在地化的未尽之处。
以上是这篇论文从萌芽到面世的具体过程。从2021年投稿至2023年发表,其间经历了长期的打磨,在这一过程中,匿名评审专家对论文的每一个论证细节都认真推敲,编辑老师更是对文章的每一个字词都仔细校对,并与我们反复沟通,这种科学严谨的作风使我们在这次发表之旅中受益良多。我深深地感受到这篇文章能成形并完善,以及能够在《开放时代》发表,实属我们的幸运。作为导师和我在乡村卫生研究中的第一次尝试,这篇文章可能还存在很多不足,但它开启了我们继续探索这一领域的信心。
葛珊: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