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CS
欢迎点击上方“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订阅本公众号。
- 课程简讯 -
在7月10日下午的复旦大学“中外新闻传播理论研究与方法”暑期学校(第14期)课
程中,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张晓虹教授
通过对声音景观这一新近研究取向的引介,阐述了丰富多样的声音实践对地方文化记忆建构的重要作用,并结合自身
对
陕北
民歌的经验研究,展示了声音景观作为人文地理学创新
视角
的研究空间与学术价值。本期推送为该课程内容摘录。
在进入到声音景观(soundscape)的论述前,我们首先从两个关键词理解这一概念的理论背景:
一个关键词是地方(place)。地方是地理学所有分支学科研究的对象 。关于地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理解十分宽泛:我们认为校园是一个地方,五角场是一个地方,上海是一个地方,也认为江南是一个地方。从理论上讲,地方既带有区位的意味,也包含着社会秩序的概念,强调其中事物各安其位。美国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在跨国的研究经历中,发现不同地区给人以丰富多样化的生活体验,这刺激了他对地方的反思。因此,他赋予地方丰富的含义,强调地方是由经验建构的意义中心,主张从科学、客观的空间研究方法转向人文的地理学研究。
John Agnew强调地方的三个面向,第一个面向是区位,地方是客观的地理坐标;第二个面向是场所,也即内含社会关系的空间,例如谈到衡山路,大家可以想到酒吧,谈到马当路,大家可以想到一大会址、新天地,我们讲到的场所,无不勾连着特定的社会文化关系;第三个面向是地方感,强调人类对地方有主观上和情感上的依附,不同的人对于特定的地方感知全然不同。
地方经验的形成,受到各种要素的影响,自古代便是如此。中国传统文化讲“高山仰止”,可以体现出在古人的精神世界里,高山是人神相接之处,是古代宗教、政治文化空间体系里最常见的中心。同时,人类长期以来有地理中心主义的思维,已有学者指出,人在学会站立以后就有方位感,加上人所拥有的“居中”的意识,共同生成了个体的地方优越感,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今天我们讲“中国”,同样内含着这样的理解。
另一个关键词是空间(space)。相较于地方,空间是抽象的、平面的。我们在世界各地的迪士尼乐园里,都可以看见完全相同的建筑环境,这就是无地方感的空间的体现。类似的,千篇一律的飞机场、快捷酒店,都在标准化过程中被抹去了地方感。空间与地方的对比,促使段义孚关注人的恋地情结(topophilia),以将寻常事物背后的暗中关系与隐藏含义,通过新鲜有力的语言揭示出来。这样的地理学研究,我们称之为新文化地理学研究。这一理论在人与地方的自然关系、生态关系和运筹关系之外,聚焦人与地方的情感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