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规划#
合肥东部新中心的总体规划布局 !
东部新中心的总体规划布局为“一个活力中心,四条生长廊道,多维生态网络”。一个活力中心,将范围内南淝河7.6公里段打造成青年集聚的活力滨水景观带,在核心区建成青年活力港湾。四条生长廊道,即工业文明生长廊道、城乡一体生长廊道、城市中心生长廊道、滨河公共服务生长廊道。多维生态网络,即健全的交通服务网络、完善的公共服务网络、齐备的基础设施网络、连续的城市绿地网络。
合肥东部新中心规划大致有五个方面特点:
一是突出文化传承。
规划区内的马(合)钢公司、老合钢公司、氯碱化工旧厂房等工业遗存,是合肥工业历史的重要载体,代表着城市的文化和记忆。特别是马(合)钢公司的四个保留区域,即炼钢轧钢厂、老八吨仓库、高炉区、带钢区,总面积约12.9万平方米,更是全国少见,文化价值大。通过标志性遗产保护、空间连通、功能植入对场所进行更新,并与社区生活网络融合,将孤立的工业厂房转化为连续的城市创意绿廊,打造一条传承历史记忆为特色的空间廊道。
二是突出绿色环保。
严格遵守城市整体生态要求,结合规划区现有植被、水塘、河流等生态资源要素,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构建城绿交融、组团发展的城市格局,形成水绿融合、指状生长的生态体系。根据绿化空间尺度和服务人群差异,形成多个层级的绿化公园体系,营造绿意盎然的特色开敞空间。
三是突出智能安全。
充分借鉴中国近年来新区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注重新技术的综合运用,实施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实施感知设施系统与城市基础设施同步建设,构建城市物联网统一开放平台。利用云计算等技术,对城市全局实时分析,实现公共资源管理智能化。
四是突出产业高端。
适应小微创客企业发展诉求,利用空间、文化、产业、人口、人才的优势,落实以小微众创为特色的空间载体,与创新产业集群错位协同,形成合肥乃至长三角西部的双创中心。
五是突出幸福宜居。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承载力、集聚力和吸引力,打造宜居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新城。规划城市级公共服务设施包括青年中心、医院、工业博物馆、体育公园等,日常生活基本需求在15分钟步行范围内都能解决,便利店、卫生服务站、幼儿园等步行5分钟就能到达。
东部新中心的总体规划布局为“一个活力中心,四条生长廊道,多维生态网络”。一个活力中心,将范围内南淝河7.6公里段打造成青年集聚的活力滨水景观带,在核心区建成青年活力港湾。四条生长廊道,即工业文明生长廊道、城乡一体生长廊道、城市中心生长廊道、滨河公共服务生长廊道。多维生态网络,即健全的交通服务网络、完善的公共服务网络、齐备的基础设施网络、连续的城市绿地网络。
合肥东部新中心规划大致有五个方面特点:
一是突出文化传承。
规划区内的马(合)钢公司、老合钢公司、氯碱化工旧厂房等工业遗存,是合肥工业历史的重要载体,代表着城市的文化和记忆。特别是马(合)钢公司的四个保留区域,即炼钢轧钢厂、老八吨仓库、高炉区、带钢区,总面积约12.9万平方米,更是全国少见,文化价值大。通过标志性遗产保护、空间连通、功能植入对场所进行更新,并与社区生活网络融合,将孤立的工业厂房转化为连续的城市创意绿廊,打造一条传承历史记忆为特色的空间廊道。
二是突出绿色环保。
严格遵守城市整体生态要求,结合规划区现有植被、水塘、河流等生态资源要素,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构建城绿交融、组团发展的城市格局,形成水绿融合、指状生长的生态体系。根据绿化空间尺度和服务人群差异,形成多个层级的绿化公园体系,营造绿意盎然的特色开敞空间。
三是突出智能安全。
充分借鉴中国近年来新区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注重新技术的综合运用,实施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实施感知设施系统与城市基础设施同步建设,构建城市物联网统一开放平台。利用云计算等技术,对城市全局实时分析,实现公共资源管理智能化。
四是突出产业高端。
适应小微创客企业发展诉求,利用空间、文化、产业、人口、人才的优势,落实以小微众创为特色的空间载体,与创新产业集群错位协同,形成合肥乃至长三角西部的双创中心。
五是突出幸福宜居。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承载力、集聚力和吸引力,打造宜居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新城。规划城市级公共服务设施包括青年中心、医院、工业博物馆、体育公园等,日常生活基本需求在15分钟步行范围内都能解决,便利店、卫生服务站、幼儿园等步行5分钟就能到达。